政府承担公共文化服务任务愈发繁重、公办组织力量不足——山东潍坊培育民间文化力量

09.12.2016  20:38

  11月30日晚,山东省潍坊市民办文艺表演团体大赛颁奖晚会在潍坊市工人文化宫举行。演出由器乐演奏拉开帷幕,独唱、相声、戏曲、歌舞……若不看节目单上的标注,人们很难将这些节目与遍布城乡的民间文艺团体联系起来。今年9月,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广新局组织主办了全市民办文艺表演团体大赛,两个月下来,共吸引了当地170多个团体报名,举办了40余场展演,累计3000多名文艺骨干登台。民间文艺力量的繁荣,让潍坊市文化部门感到欣喜欣慰,同时,也开始思考该如何借这股力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效果最优。

  地处山东省中部的潍坊市,人口900多万,行政村超过9000个。自2012年起,在山东省级层面开始规划实施“一年一村一场戏”工程时,潍坊市各县市区的文化部门负责人都非常犯愁。“文化体制改革后,潍坊市国有文艺院团仅有6家。如果单靠它们每年给9000个村分别演一场戏,任务量可想而知。”潍坊市文广新局局长孙俐君说,伴随着政府要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愈发多元,背后所隐含的支撑力量不足的情况开始显现。“对于公共文化服务而言,单靠政府的人力、物力保障远远不够,急需借助社会力量来合作完成。

  那潍坊市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力量情况又是什么样?以文艺团体为例,根据潍坊市文广新局初步统计,伴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潍坊当地各类民办文艺团体每年都在大幅增长,目前约有1000家。潍坊市文广新局副局长苗庆安说,如果能吸引1000家民办文艺团体以竞争的方式加入服务队伍,将对基层文化建设及服务起到非常大的促进和补充作用。

  苗庆安认为,目前国家鼓励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但前提是要有好的承接主体,因此做好民办文艺团体的培育工作非常必要。在他看来,“潍坊市民办文艺表演团体大赛”的举办是个积极的讯号,旨在激发全社会民办文艺组织的活力。这次比赛的获奖团体将纳入潍坊市戏曲传承发展和文艺繁荣工作的扶持范围,在今后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和对民营表演团体评估定级工作中作为重要参考。“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引导他们规范演出、提升节目质量,并由相关部门对其演出资质进行评估管理,划分出一级团、二级团,有利于今后政府购买服务时扩大选择范围。”苗庆安说。

  潍坊市相关部门的顶层设计,在民办文艺团体中得到呼应。

  诸城市金凤凰茂腔剧团负责人臧传晔,3年前自费组建了剧团。他告诉记者,当初成立剧团就为了喜欢,“其实很多民间文艺团体成立的初衷并非为了赚钱。如果能得到政府扶持,提高节目专业水准并获取一定补贴,大家下乡演出的热情会更高。

  不止民办文艺团体,社会力量介入公共文化服务的趋势,在潍坊市已初露端倪。

  根据潍坊市文物局的统计,2014年,当地首家民办博物馆注册成立;2015年,新注册7家;截至今年11月,潍坊市已累计有注册民办博物馆18家,数量超过当地的国有博物馆。据潍坊市文物局局长刘允泉介绍,民办博物馆中,既有企业设立、旨在展示其文化的博物馆,也有依托非遗技艺设立的传习博物馆,还有依托民俗或以个人收藏为主的小型博物馆等。“但不论博物馆属于哪种类型,其发挥的都是与公办博物馆相同的作用,对于当地群众了解风土民情、传承传统文化都具有积极意义。我们也都一视同仁加以支持。

  潍坊的公共文化服务让社会力量介入,不仅仅是因为政府人力、物力的“捉襟见肘”,更是出于丰富文化服务供给的需要。

  《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指出,应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与培育社会化公共文化服务力量相结合。孙俐君认为,现在各地所谓“官方”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内容、形式多比较单一,已满足不了百姓的多元文化需求。通过完善购买机制,让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可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有利于让服务更符合民意、更贴近民心。

  能从既有工作思路中主动跳出来,以更高定位思考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及成效,潍坊市对社会文化力量的关注与谋划得到了有关专家认可。

  常年关注山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山东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高迎刚说,国家提出到2020年,要在全国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中一个重要标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是不是能得以提高。仅靠数量有限的公办组织,难免会出现疲于应付的情况,潍坊市对民办力量的主动扶持和引导,有望破解或缓解这一问题,值得借鉴。

  近日,潍坊市陆续揭牌了一家交响乐团、一家民乐团和一家合唱团。这三家由民间力量发起的文艺团体,已分别得到潍坊市政府10万元的扶持资金。据悉,他们今后的发展也已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作为当地破题民间文化力量培育的先锋,3个团体将成为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鲜活载体,助力潍坊市的文化惠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