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创新 精准定位 国际产业合作园项目引进取得新突破
2014年以来,我厅按照省政府的部署开展了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并初步推动形成了以两国共建中意宁波生态园为引领、10家经省政府认定的省级国际产业合作园为支撑、若干家在建的国际产业合作园为基础的“1+10+N”发展格局。一年以来,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快速推进,特别是在招商引资,园区不断创新理念和合作方式,项目引进上取得了新突破。据不完全统计,11家省级以上园区累计共引进112个国际项目,与50多家商协会达成了合作意向或签订了合作协议,并有大量储备项目、跟踪信息和深度洽谈项目。如中意宁波生态园,目前已有在建及落地项目7个、近期可落地项目6个、深度洽谈项目12个,并在跟踪230多条项目信息,项目引进进入快速通道。
从建设实践看,全省国际产业合作园项目引进取得新突破主要有以下6项做法:
一是创新合作方式,与拟引进优质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即改变以往单一的“引资”方式,通过市场推广、股权转让、产业基金入股等方式,使园区和拟引进的优质企业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吸引园区加快落户。如浙江中德(长兴)国际产业合作园已与5家以上国外企业和机构,启动了包括股权、技术、市场推广等合作;其中为拟引进的德国防火材料项目积极开拓长兴市场,使项目加快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如宁波生态园通过国际产业并购重组这一途径,引导先进产业加速转移至生态园;通过建立跨境贸易平台,帮助国外商品拓展中国市场,以广阔的市场吸引企业来园区投资设厂。
二是拓宽合作网络,全面掌握项目信息。 通过撬动官方机构、商协会等多方积极性,搭建合作网络,并有效捕捉信息。从实践看,跨国大企业通常都有独立的投资分析,而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则需要依靠商协会以及部分官方机构,来支持和服务他们投资中国。一个有效的合作网络,可以第一时间获取企业投资意向,并针对企业需求制定落户方式。因此,国际产业合作园积极搭建合作网络,全省11家省级以上园区已与50多家商协会达成了合作意向或签订了合作协议。
三是整合招商资源,全力吸引优质企业。 各园区积极整合包括体制资源、金融资源等,为园区招商提供要素保障。如中意宁波生态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体制改革,正式成为宁波市派出机构,理顺了园区和余姚开发区、千人计划园等关系,同时,生态园设立了初期规模为10亿元的生态园产业发展扶持基金,对项目的银行贷款、技术改造、人才引进、人员招聘等方面给予资金补助,对特别优质的项目实施“一事一议”。
四是主动出击招商,将各活动主场前移至目标国家。 积极主动“走出去”,将招商前线“前移”至对方国家,一方面深入了解对方国家的产业需求,一方面比兄弟开发区更早获得企业国际投资的计划信息。实践证明,合作网络建立的基础上,赴对方国家的招商能取得积极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11家国际产业合作园2015年共开展了17场境外活动,特别是平湖中日园,先后在日本大阪、名古屋等地开展了多次境外活动,向1000多家日本企业展示平湖形象,是日本名古屋工业展中仅有的两家中国参展商之一。嘉兴中德园在2015年3月、6月和7月分别前往前往德国进行招商,目前已与德国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德国压缩机项目、德国装备制造项目等10多个先进制造业项目进入深度洽谈。
五是注重大项目引领,通过大项目带动一批关联企业的落户。 强调大项目的引领和带动能力,积极围绕大项目做好产业链招商。如海盐中法园以阿海珐集团、施耐德电气公司为两大龙头企业,深入对接相关上下游企业,着力开展核电关联产业、电气产业招商。衢州中韩园紧紧围绕总投资11亿美元的韩国晓星项目,做好一期二期项目的进度推进,近期在和西安开发区的竞争中最后胜出,赢得了晓星三期项目,同时对接排定韩国晓星特殊纺织品、氨纶丝上下游产品等项目投资计划与时序,着力对划储备关联产业项目,力争持续滚动开发。
六是建立孵化机制,引进科技型中小企业。 利用国际资源创新孵化机制,对孵化成功的企业可直接进入园区。目前,全省国际产业合作园中有海盐中法园、杭州中新园、中意生态园等园区已建立专门孵化器,嘉善中荷园等园区拟建立孵化器。特别是杭州中新园利用新加坡淡马锡的国资背景,深化与新加坡麻省理工技术研究联盟的合作,引进了Smart中心项目,着力将新加坡麻省理工技术研究联盟的科研成果在中国实现产业化,该项目已签订投资协议,其中新加坡国家研究中心的首批3个互联网研发项目已经办理企业入驻手续,后续项目正在洽谈引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