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粮食生产好比露天工厂,合作社帮村民做“托管”

08.06.2015  17:11

  

 插秧机在田间穿梭作业

 
  
  翁竹根仔细观察秧苗长势

  六月里来农事忙,晴上山坡雨插秧。
  在建德航头镇珏塘村,千亩粮食高产示范田里是一派繁忙而欢快的景象,随着隆隆的机器声望去,两台手扶式插秧机不停地来回穿梭田间,一株株嫩绿的秧苗被整齐地插在水田里。在另一畈育秧田里,一个身材矮小的老汉身着迷彩服,双腿没在泥水里,弯腰俯下身子,伸手轻轻抚了抚秧苗后,自言自语道:“秧好一半谷,今年水稻高产有望了。
  这个老农就是珏塘村粮油合作社的社长翁竹根,58岁,种粮是他的一生所爱。
  “一家一头老耕牛,耕田种地用犁锄”,这曾是农村最常见的景象,在当时传统的粮食生产区珏塘村也不罕见。早在20多年前,珏塘村就有了粮站,是当时建德唯一的村级粮站,有粮食生产基础。
  2008年,浙南大地兴起农民合作社,时任珏塘村书记的翁竹根看到了农机化对调动农民粮食成产、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带来的好处,便决定成立粮油合作社。从此,粮油产业上机耕、育插秧、病虫统防统治、机械化收晒等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走进了传统粮食村落。
  “粮食生产好比露天工厂,比较难开,粮油合作社就是帮助外出务工的村民‘托管’农田的服务公司。”翁竹根打趣地说。
  在杭州务工的村民翁小军的4亩地就是由合作社帮忙打理的,育秧、插秧、统防统治、收割、烘干都由合作社完成,“等粮食收好了,我再回来,除去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费外,一年有4000元的收入,比起出租,多了近一倍的钱。”为确保按时育秧,今年合作社千方百计筹集资金,除了育秧塑盘从1000盒增加到17000盒外,还根据各自然村的地理位置,分别在梅岭上畈与下畈,珏塘粮食生产重点区域等地共建起11处水培统一育秧中心,方便为农户运送秧苗,及时插种秧苗。“现在,每个集中连片的区域,都有了一块绿油油的育秧中心,真是为我们种田农户着想啊!”种粮大户孙水林说。
  通过对种粮大户及散户从提供种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播种秧苗——机械插种——统一收割等一系列环节,合作社为农户们建立了一整套技术跟踪服务措施。目前,老翁的合作社承担了106户的600亩土地的社会化服务,一年的粮油产量为107万公斤,产值在200万元左右。
  “样品标号2014-JD-1615,检验结果硒含量:0.085mg/kg。”2014年底,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富阳质检中心检验,珏塘村的稻米为无公害自然含硒大米。
  珏塘村所属地区域属富硒地带,天然的富硒土壤为粮油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备件,“检测报告出来了,有了富硒招牌,大米的身价提高了,村民的种粮积极性也会提高。”检测报告,无疑进一步支撑了未来珏塘村村民种粮的信心。
  日前,经合作社牵线,70岁的种粮大户邓作双与杭州某单位签订了3万公斤“富硒米”订单,该单位还为邓老汉无偿提供10吨/年的肥料,“富硒大米”名声在外,村民的粮食生产也逐渐走上了“订单”化生产。(本站编辑 赵恬恬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