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戏剧”走向产业化 “盗墓”创盈利模式

09.11.2014  12:33

  当改编自探险悬疑小说《盗墓笔记》的同名话剧,以百万成本赢得千万票房之后,瞄准现有粉丝,定制同名戏剧的“粉丝戏剧”,成为“新剧种”。日前在北京首演的话剧《鬼吹灯》,已敲定20日起在艺海剧院上演。

  “盗墓”创盈利模式

  上了央视新闻的话剧《盗墓笔记》,是因为开启了“粉丝戏剧”的“盈利模式”。按照出品方锦辉传播董事长孙徐春的说法,就是先选定一个拥有千万级粉丝群的作品——通常是小说,那么哪怕这些现成的小说粉丝只有1%进入剧场,那么观众的绝对数,也会远超通常意义上的话剧观众。他透露,《盗墓笔记》的“稻米”全国有1000万,上海就有15万,仅满足10万“稻米”就要演100场,所以根本不担心票房。与此同时,他们还在网上开启“点将”模式——由各地粉丝的人数和热情程度,决定巡演的城市和日程。

  事实证明这个“商业模式”的正确——该剧以300万成本赢得3000万票房之后,话剧“续集”《盗墓笔记2:怒海潜沙》赢得的票房,加上第一部,据传已经破亿元。这是当下无论哪一部符合“传统”艺术创作规律的戏剧都无法企及的。

  “粉丝戏剧”成风潮

  小说版早于《盗墓笔记》诞生的《鬼吹灯》,日前也以戏剧形式亮相,在北京上演。同题材甚至粉丝群也重合的《鬼吹灯》,甚至邀请了小说作者天下霸唱来客串一个角色。他对该剧还挺满意:“整个舞台注重用道具和舞台装饰出古墓、日军基地的陈旧感……舞台中央有一个升降台,古尸就从这里升降。当鬼吹灯的扇形木牌第一次从地面被缓缓拉起时,场面相当壮观。

  《小时代》毫无疑问也是一部“粉丝电影”——把郭敬明小说的粉丝转化为电影观众之后,眼下,他们还要把小说和电影的粉丝再转化成戏剧观众。剧组已透露,音乐剧《小时代》将于明年5月7日起上演于文化广场,随后在12个城市展开超过50场的巡演。目前已敲定加盟的艺人包括炎亚纶、飞儿以及中国梦之声冠军李祥祥。郭敬明当然挂帅监制。

  在音乐剧《小时代》之前,占据文化广场的也是一部“粉丝戏剧”《仙剑奇侠传》。这部曾于上世纪90年代起就风靡一时的单机版游戏,剧本还没写好,低价票已售罄。

  “产业奇葩”为票房

  与以往舞台剧作品不同,“粉丝戏剧”都是小说、影视的“衍生产品”——其诞生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小说影视作品的思想品位符合核心价值的前提下,追求票房的最大值。孙徐春强调,“通过筛选淘汰低俗庸俗的作品后,我们的经营理念就是通过戏剧产品的生产,取得更多的商业价值。不赚钱的戏我们不做,因为做起来非常难。

  与此同时,其“母版”——或小说,或电影的粉丝,大都集中在90后、95后甚至00后。据业内人士透露,《盗墓笔记》在北京上演时,演出前1个半小时起就有穿着校服的中学生排长队等候。因为剧场不能带水入场,门口的水壶排成了兵马俑的队列……

  那么,问题来了。“粉丝戏剧”固然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奇葩”,创造了“惊奇特”的视觉;青少年确实缺少足够丰富的剧场体验和精神食粮,需要“真善美”的追求。因此,我们就应该只生产仅仅追求高票房的戏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