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域全天候消灭Ⅳ类及以下水体
——桐庐县积极打造消劣工作全省示范样本
自“五水共治”工作开展以来,桐庐县全面开展治水攻坚战,于2014年底实现全县83条主要河道全部达到Ⅲ类以上水质目标,其中Ⅰ、Ⅱ类水质河道占比逐年提升,由2014年底的37.3%提升至2016年底的80.7%,治水成效显著。围绕今年全省全面剿灭劣Ⅴ类水体的战略部署,桐庐县结合实际,自加压力,明确提出“全县域、全天候消灭Ⅳ类及以下水体”工作目标,同时以河道水质提升、小微水体整治及生态化改造为重点,提前谋划、周密部署、全面落实。
一、围绕一个目标,抓大不放小,实现消劣全覆盖。桐庐县结合自身实际,紧紧围绕“全县域、全天候消灭Ⅳ类及以下水体”年度工作目标,在继续提升全县83条主要河道水质的同时,重点开展小微水体综合治理,以铁军精神全面完成消劣工作。一是专题部署明方向。2月6日全省剿灭劣Ⅴ类水工作视频会议结束后,桐庐县当即进行工作部署,拉高标杆,明确了年度消劣目标,并立即组织召开消劣工作专题部署会议,明确工作重心和任务,坚定不移把治水工作推向深入。二是深入排查定目标。根据会议部署,2月8日开始,该县组织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排查摸底工作,全面巡查、摸清河道及小微水体底数,完成了全县1638个小微水体的采样任务,同时委托第三方检测公司进行水样检测分析,检测结果显示,共有107个小微水体(含鱼塘)水质在Ⅳ类及以下。三是点面结合抓落实。统筹协调,切实加强治水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城中村改造等重点工作的结合,把截污纳管、小微水体整治摆在首要位置,提出“治污不完成,一律项目停工”的工作要求,分层实施领导包干消灭制,确保消劣任务顺利完成。
二、制定两张清单,抓质不放量,实现污水零直排。深入分析水质数据、梳理问题短板,制定水质提升、问题隐患两张清单,并以此为依据编制一河(塘)一策、一河(塘)一档、一河(塘)一表等,出台《桐庐县Ⅳ类及以下水体剿灭行动实施方案》。一是明确水质提升清单。根据2016年河道水质监测数据的全面分析,全县83条主要河道中Ⅰ-Ⅱ类水质河道为67条,为实现2017年 “河道Ⅲ类水质持续保持100%,Ⅰ、Ⅱ类水质河道占比由80.7%提升为85%以上”的目标,研究确定可由Ⅲ类提升至Ⅱ类的河道4条(瑶琳镇后浦溪、江南镇马浦溪、桐君街道麻蓬溪和莪山乡尧山坞溪),结合小微水体检测结果,明确2017年水质提升的水体共111个。二是梳理问题隐患清单。在排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前期掌握情况,结合水质数据分析,再次深入梳理“清三河”反弹问题隐患清单,实施截污纳管、清淤、工业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以及排放口整治五大工程,制作河道水质提升、小微水体整治及生态化修复、截污纳管、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以及河库塘清淤五大作战图,实行挂图作战。同时创新“两星一旗”项目推进制度,严格执行销号管理,即根据年度计划倒排时间表,按月评星,进度完成的得红星,进度滞后的得蓝星,项目报结的获得红旗,在县重大平台滚动播出,受社会公开监督,确保项目有效落实、问题整改到位。
三、深化三项机制,抓治不放管,实现监管无遗漏。创新工作模式,坚持治管结合,进一步深化“河长制”、科学治水机制以及基层自治机制,确保河道及小微水体监管无盲区、无死角。一是深化“河长制”。及时更新调整县、镇两级河长名单。同时要求各乡镇(街道)以换届为契机,按时完成村级河长及小微水体责任人的调整工作,并同步更新河道(小微水体)公示牌、入河排口标识牌、河道水质APP等公示信息。定期召开恳谈会和培训会,通过抄告、通报、考核、问责等制度督促河长(小微水体负责人)切实履职,做好巡查、记录、宣传、整治等工作,保障河道及小微水体管理绩效。二是深化科学治水机制。发挥智慧治水平台作用,以“互联网+治水”平台建设与完善为载体,全面整合环保、水利、农林、港航等部门的电子监控设施,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池、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站、重点企业等在线监测及智能化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智能化管理范围,将1638个小微水体纳入智慧环保一张网,实现定位及GPS导航功能,可直接查询具体责任人、水质现状、整治计划等内容,实现数字化监控不留死角。三是深化基层自治机制。健全并推广竞标河长、企业河长、无保洁员村创建等基层自治模式,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探索治水新模式,不断壮大治水护水力量。全面实施《河道有奖举报制度》,鼓励群众主动关心、参与和支持治水工作。在行政村及人口密集的自然村全面设置“五水共治”意见收集箱,进一步畅通群众投诉和建议的渠道。同时充分发挥民间河长、村级环保协会、环保志愿者团队等作用,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打一场消除Ⅳ类及以下水体的人民战争,实现“官治”向“民治”转变。
四、贯彻四字方针,抓内不放外,实现环境再提升。桐庐县深入贯彻“截、清、治、修”四字治水方针,从水里到岸上,从综合整治到转型升级,推动县域环境质量再提升、环境面貌再改善。一是“截”字为先,深入推进截污纳管。委托第三方专业公司,利用电子狗等专业设备对全县截污纳管工程进行全面排查,建立电子化污水管网脉络图,制定截污纳管、雨污分流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挂图作战。重点推进老城区集镇雨污分流、支管网和提升泵站建设,完善截污纳管绩效考核办法,强化污水处理厂(站)进水浓度、进水量的考核,确保“三率”稳步提升。二是“清”字为辅,同步开展清除底泥。全面调查辖区内污泥分布及淤积情况,结合河道整治、山塘水库加固等防洪水工程建设,2017年计划完成河库塘清淤23.8万方。同时委托第三方开展跟踪检查,做好工程督查、资料收集、成果宣传等工作。三是“治”字为本,深化落实产业整治。严格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生态保护红线,关闭生态保护红线内破坏生态环境或具有潜在破坏性的企业。由经信、农林、农办牵头在落后产能淘汰、畜禽养殖关停、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全面实施转型升级。加强农村生活垃圾产业化扶持力度,指导改进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同时积极培育发展绿色经济,实现治水发展两不误。四是“修”字为主,全面开展生态修复。根据水质摸底清单,2017年对水质在Ⅳ类及以下的水体和敏感区域进行重点整治,编制实施《农村河沟池塘生态化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在清淤、水质提升的基础上,全面进行生态化修复。
五、聚力五度测评,抓实不放虚,实现治水氛围浓。把“五水共治”群众认知度、参与度、满意度、信心度、支持度等 “五度”作为检验治水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根据2016年测评结果,认真分析短板,制定实施方案,强化宣传工作。一是牢牢守住宣传阵地。充分利用宣传橱窗、黑板报、干道两侧围墙、电子屏以及纸媒、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宣传阵地,通过张贴标语、制作板报、绘制墙画、悬挂横幅、滚动播放宣传广告以及信息报道等,在全县范围内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二是拓展丰富宣传形式。针对参与度较低的短板,积极组织开展“千名党员巡河”、“师生携手扮靓母亲河”、“寻水”随手拍、生态环保在线谈、以及治水“漫话”等主题活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三是挖掘培育水文化。开展寻找记住乡愁的河(小微水体)活动,在保留乡愁和地方文脉的基础上,挖掘培育水文化,制定《水文化建设行动方案》,促进人水和谐新发展,使群众切实感受治水带来的生态环境美化与生活方式的改变。
桐庐县环保局 应兆丹
2017.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