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篆刻文化 首届“介堪·去疾杯”泰顺石篆刻大赛启动
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精神薪火相传的重要载体,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重要的文化功能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数千年来生生不息、传承发展。方介堪、方去疾先生是我国印坛享有盛誉的印学家和书画篆刻家,他们生前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两位大师祖籍地均为温州泰顺。
为纪念方介堪、方去疾先生,弘扬一代大师的匠心技艺,进一步挖掘篆刻文化,展现篆刻魅力,推动篆刻艺术繁荣发展和传统文化继承创新,4月13日,由西泠印社、温州文联主办,泰顺县政府承办的首届"介堪·去疾杯"全国泰顺石篆刻大赛在中国印学博物馆启动,面向全国年满18周岁的篆刻爱好者征稿。
泰顺"两方"文化人生
方介堪生于1901年,早年师从金石家谢磊明、赵叔孺,以刻玉印驰名上海滩,与刘海粟、黄宾虹、张大千等一批文化名人交往密切。新中国成立后任温州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为保护文物珍品、筹设温州博物馆等方面作出很大贡献。晚年被推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长。方介堪毕生从事艺术创作,擅长金石,先后治印1万余方,郭沫若评其印章"炉火纯青",堪称篆刻大师。
方去疾是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印学大师。1934年到上海,潜心于书法篆刻、印章鉴定及印学考订等工作,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篆刻艺术委员会主任、西泠印社副社长等职。篆刻刀法苍劲古朴,书法醇厚高古。在世时编著有《吴昌硕篆刻选辑》《赵之谦印谱》等十余部图书,被中国书协授予"中国书法艺术特别贡献奖"。
方氏兄弟先世居浙江省泰顺县,祖父方养卿走出大山,进入温州府学,之后担任书塾教师,从此定居温州永嘉。方介堪的父亲方冠英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精于书法,乐于公益事业,是公认的鹿城贤达。方氏三代走出温州,成就了一段书法艺术界的佳话。
方冠英先生生前曾不止一次告诉方介堪:我们的老家在泰顺。方介堪先生也多次说要为老家泰顺做一些有益的事,其实他一直以来就这样去做。上世纪60年代,方老曾长时间在祖籍地泰顺县进行文化考察活动,投身于地方文物抢救活动。回温州后,仍然与泰顺保持密切联系,时刻关心泰顺的文化事业。八九十年代,《泰顺县地名志》《泰顺县志》先后编纂,方先生闻讯后,欣然为两本志书题写书名,并以篆刻新作"万象逢春开四化,和平建设乐融融;民分利弊严风纪,永爱民心庆大同"相赠。先生逢人常说:"我是泰顺人,我爱喝故乡的茶。"这句朴实的话,折射出这位"印坛泰斗"难解的故乡情结。
2010年初,泰顺县举办"泰顺先贤书画展",方介堪大师儿子方广强先生欣然安排父亲作品参展。方广强先生还坦诚希望在泰顺建设方介堪美术馆,并愿意捐献一批父亲作品作为馆藏,以继承先父问祖寻根遗志,发扬父亲篆刻艺术后继事业。
为了挖掘弘扬方介堪、方去疾大师的艺术文化,泰顺县多措并举。在方广强先生、西泠印社吴莹、李文俊等老师指导下,经过3年努力,完成方介堪大师印章原拓集的拓印与出版;2015年11月8日,建成泰顺县方介堪方去疾美术馆,搭建了篆刻艺术的研究、展示、发展的文化平台;2016年举办方介堪先生诞辰115周年、方去疾先生诞辰95年系列纪念活动,不断扩大"两方" 篆刻文化艺术在泰顺的生根发芽。
同时,随着方介堪方去疾美术馆的落成,泰顺县有关部门与篆刻爱好者自发组织篆刻艺术培训班,浙江省书法协会篆刻委员会副秘书长叶向荣每月到泰顺有关学校给篆刻老师培训,为普及篆刻走近校园打下了良好基础。当下,泰顺学习书法篆刻的年轻一辈如雨后春笋,他们一边习帖临摹,一边拜师学艺,进步飞快。像韩天衡、林剑丹、胡天羽、张如元、马亦钊、刘一闻、张索等方氏兄弟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担负起书法篆刻的教育传播重担,包括泰顺在内的温州书法篆刻界学子因此得益匪浅。
厚重的泰顺篆刻文化历史
泰顺县地处浙南边陲,浙闽交界,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分疆立县,立治罗阳,寓意"国泰民安,人心效顺"。在泰顺当地,历来就有加工、篆刻泰顺石的传统。从新石器时代延续至今,泰顺先民开采利用 "匣石""软石",即现在的叶蜡石,制作生活当中的磨刀石、建筑雕刻、祭祀用具,到后来的花瓶、笔筒、墨盒、墨床、香炉、印章等物品,既有很强的实用性,也极富艺术价值,是篆刻艺术早期形态。
在宋代,泰顺的青白瓷制作工艺代表了浙江的最高水平,从县域内洪口、百丈等多处古窑址出土的宋代瓷器来看,其底部印有"沉醉扶归""金玉满堂""河滨遗范"等图章,字体以篆书为多,这是泰顺的"准"篆刻作品,说明当时已应用篆刻印章技艺。随着时间的推移,泰顺印章印学、艺术雕刻一步步走向成熟,篆刻作品更显精致,篆刻活动逐渐成为泰顺群众艺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潘鼎是泰顺较早接触篆刻的文人之一,其年十三入县学,十五补廪生。生平喜聚金石,工书画,善写兰石及竹,墨气丰厚,为清中期著名画家。他是泰顺县有记载最早从事篆刻的书画家。他曾篆刻有"松亭""竹坡""梅溪"三方印章,"竹坡"留己用,"松亭""梅溪"分别赠与同县诗人董斿和曾璜,一时成为山城文坛的美谈。可惜潘鼎没有留下印谱专辑,只零星见于书画作品中。
泰顺历史上留下篆刻专辑的是曾璧搢。曾璧搢生于1815年。他饕奇嗜古,尤爱篆刻,所作有石印砚铭,作品有"西泠八家"之意,刀法娴熟,古拙苍劲,可谓当时国内一流水准。可惜其师承、同门不详,其印章、砚铭和印谱散落民间,所幸马公愚先生藏有他的一本印谱《曾璧搢印谱》,现由马亦钊先生珍藏,印谱中收藏有曾璧搢在罗阳公署作于咸丰二年(1852)竹史宗先生教篆的印谱,苍劲质朴、古拙浑厚,行家观后,惊叹不已,值得后人鉴赏。
在曾璧搢之后,泰顺篆刻较为知名的是李彝(1890——1938)。系泰顺南山人,从小在交垟曾氏私塾就读,受曾璧搢的印章印谱影响,自幼刻苦学习,书画印文众艺兼长。治印他从汉印、古玺入手临摹赵之谦、邓石如等,为进一步研制治印,他特赴温州请教方介堪大师,并临之佳作,受益匪浅,现留有一本《石谷山房印集》。
晚清民国以来的近百年中,温州书法人才辈出,出现了谢磊明、马公愚、方介堪、方去疾、夏承焘、孙诒泽、邹梦禅等一批在书法界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温州书法篆刻家,其中马公愚被誉为"艺苑全才",集诗文书画金石于一身,而方介堪则为印坛代表人物。祖籍泰顺峰门左窟的方介堪与方去疾是堂兄弟,作为上世纪我国篆刻艺术发展的代表人物,在篆刻及书法方面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堪称两座丰碑,更是泰顺篆刻艺术发展的一座高峰。1978年方介堪和方去疾双双当选西泠印社副社长更成为一段历史佳话。西泠印社史上的 "方氏三剑客",指的便是方介堪、方去疾及方去疾的胞兄方节庵。
一方印石打造泰顺文化产业
泰顺是国家级生态县、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廊桥之乡,在这片曾经被四千年前新石器文明曙光照耀过的土地上,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据史料记载,明代建县前泰顺境域是浙江重要的产银区,而南端的龟湖一带规模最大,七洞门就是当时温州最大的白银矿场。民谣有"四千打银人,三千过往客"的句子,形容的就是当年龟湖的采银盛况。如今在龟湖镇东南1公里外有一个叫"太监府"的地方,据说就是明代太监监工的营地,如今还存有残垣旧迹。
也许上天特别青睐龟湖小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地质部门在太监府附近,探明了价值远超银矿的大型叶蜡石,该矿脉长5580米,矿区面积3.6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5000万吨,远景储量在1亿吨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蜡都"。专业人员发现,在这巨量的叶蜡石中,伴生一种高等级工艺雕刻石料,就是被世人爱不释手的泰顺石。这些温润如玉的美石,就是被雕刻界视为珍宝的泰顺石,它以温润的质地、斑斓的色彩和奇特的纹理闻名于世,是继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之后,新发现的一种最适宜雕刻的石材,被世人称为"中国第五大印石"。泰顺石将成为国内现阶段已探明的、为数不多的、可长期支撑石文化产业发展的工艺材料之一。
泰顺石品类繁多,按照质地、纹理、色彩进行分类,泰顺石可分为金石冻、华文石、东方红、凤黄石、虎白石、乳花石、湖蓝石等七个系列,200多种。其中,仰天湖底冻、状元红、凤凰、紫藤玉、梅花枝等在国内雕刻市场上享有很高声誉。近年来,泰顺石作为新的雕刻石,以其在储量、品种、质地上的优势,得到了业内人士和专家的认可。
泰顺石集青田石和寿山石的优点,质地细腻剔透、色泽雅丽、软硬适中,具有宜雕琢、宜制印等工艺美术特点,既接近青田石,又像寿山石,一般人很难辨认。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珍贵的叶蜡石却被卖成了"稻草价",叶蜡石矿被粗暴开采,用作工业原料。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当时泰顺县仕阳区团委以"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项目"提出创办叶蜡石雕刻培训,团委组织牵头,泰四中负责实施创办职业教育雕刻版。学校办了四届,学生约400余人,这是泰顺石用于雕刻石创作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阶段。
那时培养的400多位学生后来一直在青田从事雕刻产业,使得泰顺石产业与外界的雕刻产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通过400多位学员,雕刻界对于泰顺石用于雕刻原料逐渐认同,其优质的品质也深受雕刻师的青睐,在雕刻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目前,泰顺籍石雕技艺人才已达1000多人,其中,省级工艺美术大师8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30人,高级工艺美术师20人。泰顺石雕作品通过国家、省、市级等各种活动平台送展参评40多次,获得"百花杯""艾琳奖"等各类奖项1200多项,得到工艺美术行业人士的高度评价和赞誉。
近年来,泰顺县委、县政府高度泰顺石文化产业的打造,围绕"中国名石"目标,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引导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一镇一园一街一中心"建设:"中国石雕小镇"、泰顺石文化创意园、泰顺石主题文化创意街区、中国南方工艺品集散中心。在方介堪方去疾美术馆落成开馆后,泰顺还积极谋划美术馆进行扩建事宜,拟投资2亿元,扩建约2万平方米,建设规格更高、品位更高的文化艺术中心,届时将建成全国方介堪方去疾艺术成就展览和篆刻艺术交流的新高地。
泰顺,一个与石有着不解之缘的山城,她的未来之路注定与石有关。近年来,泰顺石声名鹊起,并被石雕、篆刻界广泛认可和青睐。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具有历史沉淀和文化高度的篆刻山城即将在浙南诞生。
【浙江新闻+】
首届"介堪·去疾杯"全国泰顺石篆刻大赛 征稿启事
2018-04-13 西泠印社
方介堪、方去疾先生是我国印坛享有盛誉的印学家和书画篆刻家,他们生前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两位印学家祖籍地为温州泰顺。2015年,泰顺县建成"泰顺方介堪方去疾美术馆"并对外开放。为纪念篆刻名家方介堪、方去疾先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展现中华篆刻艺术的成就,进一步推动篆刻艺术的繁荣发展,特举办首届"介堪·去疾杯"全国泰顺石篆刻大赛,现将征稿有关事项公布如下:
一、大赛名称
首届"介堪·去疾杯"全国泰顺石篆刻大赛
二、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西泠印社、温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浙江省泰顺县人民政府
三、组织机构
首届"介堪·去疾杯"全国泰顺石篆刻大赛组委会由主办、承办等单位有关领导组成。组委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大赛的具体事宜。
四、征稿对象
年满18周岁具有一定创作能力的篆刻爱好者。
五、赛程安排
(一)初赛
1.征稿时间
即日起至2018年7月20日止,截稿日期以当地邮戳为准。
2.征稿要求
每位参赛者选送8-12方参赛作品印稿,其中4方为命题创作,至少2方需附边款,印文和边款内容由大赛组委会提供(见附件1)。其余作品为自由创作,印文内容须健康向上、格调高雅,谢绝庸俗应酬之作。凡发现临摹、抄袭已在公开出版物发表的古今作品(含古代碑帖集字、集联)的取消参赛资格。
参赛印稿自行设计,一式两份,一份印在"首届‘介堪·去疾杯’全国泰顺石篆刻大赛印花及释文"上(见附件2);另一份粘贴在四尺三开(长68cm,宽46cm,竖式)的宣纸上。
每人限寄邮件一次,来稿请妥善封装,以避免邮寄途中破损,影响评审。
3.评选
初赛评选出120件(人)入围作品。
(二)复赛、决赛及表彰
时间:2018年9月
地点:泰顺县
1.复赛比赛规则
初赛入围120人参加现场复赛,复赛现场创作作品2方:1方命题创作,另1方自由创作。命题创作的印章石和印文、边款内容由大赛组委会提供;自由创作的印章石自备,印文、边款内容自选,印文和边款内容须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现场创作时间为3个小时。
复赛评选出100件(人)入围作品,其中30件(人)为获奖入围作品、70件(人)为入展作品。
2.决赛比赛规则
复赛入围30人参加现场决赛,决赛现场创作作品2方:2方命题创作,印章石和印文、边款内容由大赛组委会提供。现场创作时间为3个小时。
决赛评选出特等奖1名,一等奖3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6名。
3.表彰
对获奖作者进行表彰。
(三)展览
2018年10月至12月(具体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
六、奖项设置
特等奖1名,奖励人民币6万元(税前);
一等奖3名,各奖励人民币2万元(税前);
二等奖10名,各奖励人民币1万元(税前);
三等奖16名,各奖励人民币3000元(税前);
入展70名,各奖励人民币1000元(税前)。
七、其他事项
1.大赛不收取参赛费、评审费。
2.由主办方确定西泠印社名家组成大赛评审委员会,制定评审细则、评审工作流程和评委守则,依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初赛、复赛、决赛作品进行评审。
3.本次大赛获奖等次和入展资格可作为申请加入西泠印社的条件之一。获奖和入展作者分别获颁获奖证书、入展证书和奖金,并赠送本届大赛作品集一本,奖金在表彰发布后两个月内发放。
4.参加本次大赛的作品不予退稿,活动结束后,现场创作的印章作品由泰顺方介堪方去疾美术馆收藏。
5.承办方统一安排复赛人员温州机场、苍南动车站的往返接送以及大赛期间用餐,其他路段交通费和泰顺住宿费自理。
6.收稿地址及邮编: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罗阳镇洋心街132号三楼(泰顺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邮编:325500
收件人:王章叶
联系电话:15068278217、0577-67599127
7.首届"介堪·去疾杯"全国泰顺石篆刻大赛组委会办公室联系人及联系电话:张俊,13736978198;潘长聪,13858806916。
8.本征稿启事解释权归大赛组委会。
首届"介堪·去疾杯"全国泰顺石篆刻大赛组委会
2018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