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转型 勇立潮头——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浙江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和对浙江提出的“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不移地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综合实力持续增强,质量效益继续提高,新产业、新业态等新动能发展壮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民生福祉全面改善,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居全国前列
生产总值逾四万亿元,稳居全国第四 。全省GDP从2011年的32363亿元跃升至2016年的4648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6.0%,年均增长7.9%,高于7.3%的全国年均增幅,GDP增长率从高速平稳换挡为中高速。GDP占全国的6.2%,列广东、江苏、山东之后,连续21年居全国第4位,约合7000亿美元,与居全球经济总量第18位的土耳其大体相当。
人均GDP列省区第二,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 2016年,人均GDP为83538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1年增长43.1%,年均增长7.4%,是全国(53980元)的1.5倍,列天津、北京、上海、江苏之后,居全国第5位、省区第2位。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2012年浙江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2013年开始超过世界人均水平,2016年为12577美元,已达到世界银行最新收入分组标准上中等收入经济体(4126-12735美元)的上限水平。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的比值居经济发达省份前茅 。2016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的比值为46.1%,比2013-2015年分别提高2.8、1.4和0.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44.1%)2.0个百分点。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9个省市区中,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的比值均居第1位;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的比值仅次于上海(47.8%)居第2位,高于北京(45.7%)、江苏(33.7%)、福建(37.3%)、山东(36.5%)和广东(41.6%)。
全面小康进程跃居全国第一。 按照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测算,2014年,浙江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97.2%,比2011年的94.3%提高2.9个百分点,居全国各省市区第一。
二、质量效益持续提高,百姓获得感明显提升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财政总收入从2011年的5925亿元增至2016年的922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3151亿元增至5302亿元,同口径计算年均分别增长8.9%和10.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3843亿元增至6976亿元,年均增长12.7%,其中,社保就业、节能环保、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科技、教育支出年均分别增长16.7%、15.6%、14.3%、14.1%、13.3%和11.6%。
效益效率持续提高。 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4323亿元,比2011年年均增长6.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从2011年的每人15.5万元提高到20.7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9.3%。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从2011年的8.9万元/人提升到2016年的12.4万元/人,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7.4%。全社会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增至2016年的5.61万元/人,年均增长9.6%,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5%。
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基本同步 。2016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529元,是全国的1.6倍,比2013年年均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0%。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237元,比2011年年均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66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2011年年均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8%。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全国的1.4和1.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6年居全国第3位,省区第1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2年居全国省区第1位,2014年首次超过北京,列上海之后居全国第2位。
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11年的20437元增至30068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9644元增至17359元,分别增长47.1%和80.0%,年均增长8.0%和12.5%。2016年末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45.2辆,比2013末增加13.8辆;拥有计算机77.8台,其中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69.4台,分别增加8.2和10.3台;拥有移动电话233.1部,其中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电话138.6部,分别增加31.2和53.9部;拥有彩色电视机172.6台、电冰箱98.9台、洗衣机86.4台、空调169.3台、热水器92.0台,分别增加13.0、10.9、11.9、34.6和13.8台。
三、经济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 2016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966亿元,与2011年相比,年均增长1.6%;第二产业增加值20518亿元,年均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24001亿元,年均增长9.6%,三次产业比例由2011年的4.9∶50.5∶44.6,调整为2016年的4.2∶44.2∶51.6,2014年三产比重首次超过二产。2016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2.9%,比2011年上升13.3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占税收总收入的53.2%,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八大万亿产业较快发展。 信息经济核心产业总产出和金融产业总收入连续三年超万亿。2016年,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39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9%(现价),占GDP的8.4%,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15.0%。金融产业增加值3057亿元,占GDP的6.6%。年末境内上市公司329家,累计融资7484亿元。在境内上市公司中,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占全国的15.9%和10.5%,居全国前列。旅游产业增加值3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占GDP的7.1%,比重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中,2016年与上年相比,环保、健康、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2%、8.9%和9.6%,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6.2%的平均增速。2015年,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增加值2490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占GDP的5.8%,比重比2013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工业内部结构优化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我省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迈进。201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797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1年年均增长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009亿元,年均增长6.6%。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9.1%、8.5%和8.3%,增速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40.1%和38.8%,比2011年分别提升16.0和5.7个百分点;八大高耗能产业比重从2011年的39.8%下降到34.0%。去产能进展顺利。坚决落实国家下达的303万吨压减钢铁产能计划,杭钢集团半山钢铁基地顺利关停,五年目标任务一年完成。2016年淘汰落后和严重过剩产能企业2000多家,整治“脏乱差”和“低小散”企业(作坊)3万多家,处置“僵尸企业”555家。2016年四季度,浙江工业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为80.7%,比一至三季度分别提高2.4、0.7和1.8个百分点。
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 。高技术服务业是驱动科技发展的新兴行业,比其它行业发展更为迅速。2016年,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10573亿元,比2013年增长61.3%,年均增长17.3%。其中,高技术产业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5336亿元,比2013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28.4%,占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的50.5%,比重比2013年提高12.0个百分点。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6291亿元,比上年增长27.4%。细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最快,营业收入4297亿元,比2013年增长1.3倍,占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40.6%,比重比2013年提高12.4个百分点。据初步核算,批发零售业增加值5611亿元,比2011年年均增长9.4%,占服务业的23.4%,仍是服务业中占比最高的行业;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年均增长6.2%;房地产业在调控中稳步发展,年均增长7.6%。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调整,2016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例为54.6∶5.7∶9.7∶28.2,与2011年相比,农业和渔业比重分别提高2.1和4.0个百分点,牧业比重下降6.0个百分点。新型经营主体、经营方式、新业态正在加快形成,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态势良好。至2016年,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9131个,面积76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818个,总面积516万亩,其中,现代农业综合区107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0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511个。2016年,农业产业化组织5.5万家,农业龙头企业7600多家,销售收入3500多亿元。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2.9万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达53%。农业领域“机器换人”进程加快,高性能机械逐步取代传统机具。2016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2%以上。
四、需求结构不断改善,内需拉动力增强
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增强,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额分别达到29571、21971和17666亿元,与2011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16.0%、11.9%和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国第4位。对外依存度明显降低。2016年,进出口总额22202亿元,比2011年年均增长2.0%,相当于GDP的47.8%,其中,出口相当于GDP的38.0%,外贸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分别比2011年下降14.0和5.0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投资更多地投向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2012-2016年,基础设施累计投资31206亿元,年均增长22.8%;服务业累计投资76737亿元,年均增长18.0%,均快于全部投资年均增速。在工业投资中,以“机器换人”为重点的工业技术改造累计投资27617亿元,年均增长19.8%,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从2011年的55.8%上升到2016年的78.3%。在2016年制造业投资中,装备制造业投资比重为49.3%,比2012年提高2.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比重为30.2%,比2012年提高7.0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比重为35.1%,比2012年提高4.0个百分点。重点领域投资大力推进,2016年,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高新技术产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投资等重点领域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35.3%、17.6%、14.3%和51.9%,均快于全部投资增速。
消费升级态势明显 。与住房和文化消费有关的商品零售额快速增长,传统消费增势平稳。从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看,增长最快的是建筑及装潢材料、家具、通讯器材、五金电料、文化办公用品类,2012-2016年年均分别增长67.3%、46.7%、28.3%、25.9%、15.9%,均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零售规模最大的是汽车、石油及制品类,2016年分别达到3351和1225亿元,占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零售额的36.7%和13.4%。
出口结构优化调整。 2016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提升至42.4%,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至37.4%。私营企业出口主体地位凸显。私营企业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11年的54.3%提高到2016年的72.7%,提高18.4个百分点。市场采购贸易出口和跨境电子商务成为外贸增长新亮点。2016年,市场采购贸易出口1872亿元,比上年增长5.9%,占全省出口的10.6%。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约占全国的20%,居全国第2位,其中,跨境电商出口比上年增长41.6%。服务贸易发展初具规模。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由2011年的238.8亿美元增至2016年的478亿美元(3173亿元),年均增长14.9%,占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011年的7.2%上升到2016年的12.5%;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相当于GDP的比例由2011年的4.7%上升到2016年的6.8%。
五、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对经济增长贡献提升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补齐科技创新短板,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建设科技强省。据《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16)》,浙江区域创新能力列江苏、广东、北京和上海之后继续居全国第5位,国内科技综合实力(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列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和广东之后居全国第6位。据2016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评估报告,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指数达95.89,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3位、省区第1位;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为98.15,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2位。
创新投入不断加大。 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技支出269亿元,与2011年相比,年均增长13.3%,五年累计科技支出1086亿元。R&D支出总量于2015年首次突破千亿大关,预计2016年达到1130亿元,列江苏、广东、山东、北京之后居全国第5位,比2011年增长84.4%,年均增长13.0%,相当于GDP比例为2.4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35个百分点,比2011年提高0.5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11个百分点。R&D人员总量稳居全国第3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快速增长,质量提高。2016年,发明专利授权量26576件,比2011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23.8%,占专利授权量的比重从2011年的7.0%上升至2016年的12.2%,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前五。
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 2016年末,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107家(含分中心)。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595家,累计9474家。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7654家,累计31584家。技术市场成交额为288亿元,比2013年增长77.2%。全力打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加快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嘉兴科技城、舟山海洋科学城建设,支持温州浙南科技城、金华国际科技城加快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根据各自特色、科技发展特点,布局建设科技城,大力推进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
集聚区平台提升发展。 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产业创新引领、转型升级和集聚示范的窗口。2016年,1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重点规划面积1061平方公里,已开发建设面积462平方公里,投产企业4901家,比2011年增加2024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61家,比2011年增加38家。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4017亿元,比2011年增长2.0倍;工业总产值7946亿元,增长96.7%;服务业营业收入6997亿元,增长4.9倍;企业从业人员92.5万人,增长62.3%。
特色小镇成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载体。 至2016年,78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共入驻企业2.75万家(2016年新入驻企业1万家),共入驻创业团队4161个,大学生、大企业高管、科技人员和留学海归等创业人员12566人。2016年,78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投资1128亿元,平均每个小镇投资14.5亿元,其中时尚、高端装备制造、金融产业和信息经济类小镇的镇均投资较大,分别为18.6、18.3、17.3和16.8亿元。78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营业收入4615亿元,平均每个小镇营业收入59.2亿元,其中金融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和信息经济类小镇的镇均营业收入在90亿元以上。
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提高。 科技进步贡献率呈逐年提高态势,2011-2015年分别为51.5%、52.8%、55.3%、56.0%和57.0%,预计2016年提升至58%。经初步测算,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五分之一以上,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五分之二以上。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达23861亿元,比2011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6.8%,新产品产值率为34.3%,比2011年提高12.3个百分点。新业态、新模式迅猛发展。据省商务厅统计,2016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3万亿元,网络零售额突破万亿元,达10307亿元,均稳居全国第2位;网络零售额比2012年增长4.1倍,年均增长51.2%,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从14.3%提高到46.9%。列入全国电子商务百强县和淘宝村的数量分别为41个和506个,均居全国第一。拥有全球最大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网络零售平台,建有电商产业基地301个。电子商务直接解决就业超过235万人,间接带动就业约605万人。同时,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物流配送能力持续提升,2016年,快递业务量59.9亿件,快递业务收入541亿元,分别居全国第2位和第3位。新服务、新模式不断涌现。创新设计、共享经济、网络约车、在线医疗、远程教育、网上银证保等新型服务模式对居民生活带来便利,进一步拓展了消费领域。至2016年末,浙江省医院预约诊疗服务平台接入医院260家,注册用户600多万人,预约总量超过2700万人次,预约成功率70%以上。集休闲、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快速发展。农家乐不断创新升级为民宿和乡俗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途径。2016年,全省农家乐经营村点达3484个,接待游客2.8亿人次。
浙商创业活力和优势 持续 提升。 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创业主体持续增长。至2016年末,在册市场主体528.6万户,与2011年相比,五年净增206.9万户,增长64.3%;其中,企业168.4万家,增长94.5%;个体工商户352.9万户,增长53.1%。平均11个人中就有一位业主,平均30个人拥有一家企业。每万人拥有市场主体946家,拥有企业301户,市场主体总量居全国第四,人均市场主体拥有量居全国第一。成功举办两届世界浙商大会,实施“千万招引行动计划”,推进浙商产业回归、总部回归、资本回归和人才回归等。2012-2016年,浙商回归资金累计超过1.18万亿元,其中投资重大项目到位资金占全部到位资金的70%以上。积极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制订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不断鼓励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近三年“小升规”工业企业达1万家以上,2016年工业增加值1410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16.1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0.6%。民营经济活力增强。近年来,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在65%,民营经济税收、投资、出口、就业人数占全省的比重分别在5、6、7、8成左右,2016年分别为54.0%、55.6%、75.7%和80.2%。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上榜数为134家,居全国首位,连续18年蝉联全国第一。
六、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新型城市化科学布局。 由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不断完善,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建设积极推进。至2016年,浙江有特大城市1个、大城市7个、中小城市3个,市辖区36个,建制镇655个,城镇人口比重(城市化率)为67.0%,列广东、辽宁、江苏之后居全国各省区第4位,比全国平均水平(57.3%)高9.7个百分点,比2011年提高4.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94个百分点。四大省域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达到71.0%,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0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8.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有效改善。2016年,城市用水普及率达99.97%,比2011年提高0.13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率93.2%,提高8.77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97%,提高3.57个百分点;城市燃气普及率99.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3平方米,比2011年增长13.0%。
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 。贯彻实施《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积极推进镇村规划布局优化,同步推进农村生活、生态环境整治。至2015年,有58个县(市、区)成为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有581个乡镇成为国家级生态乡镇,数量居全国第一。2016年,创建第一批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6个、示范乡镇100个、特色精品村300个,美丽庭院1万个。至2016年末,累计完成23137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体系建设。86%的建制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开展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村4500个,占建制村总数的16%。在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131个,保护利用一般村653个。
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从2011年的83.7分提高到2014年的90.2分,已经进入全面融合发展阶段 。 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11年的2.37缩小至2016年的2.07,小于全国(2.72),也小于上海(2.26)、江苏(2.28)、山东(2.44)、北京(2.57)和广东(2.60)。不仅城乡差异相对较小,地区差异也小于其他发达省。从地级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看,2016年,浙江最高地区为最低地区的1.72倍,明显低于山东(2.28倍)、江苏(2.46倍)和广东(3.03倍)等经济发达省份。从收入最低地区的收入绝对水平看,2016年,浙江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地区的衢州为26745元,分别相当于山东菏泽(15661元)、广东河源(16077元)和江苏宿迁(18957元)的1.71、1.66和1.41倍。加大低收入群体帮扶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战略,不断创新精准扶贫方式,有力地促进了低收入群体的增收致富。2015年,全面消除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2016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0169元。“低保”户除外,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000元的户比重达到75.2%。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2016年异地搬迁扶贫2.6万人。健全城乡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逐年提高全省城乡低保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最低月工资标准的最高一档由2010年的1100元调整到2016年的1860元,保证了城乡低收入群体分享经济发展成果。2016年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为92.4%。山区和海岛地区加快发展。深入实施“山海协作”“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计划”等工程,加快山区和海岛地区经济发展,衢州、丽水、舟山等市主要经济指标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淳安等26个县集体摘掉“欠发达县”帽子。26个县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居民人均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超过全国县级平均水平。2016年,26县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055元。
治水拆违倒逼转型 。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坚定实施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启动实施新一轮“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全力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大气污染防治等战略举措落实。2016年末,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县(市、区)34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7个,国家级生态乡镇691个,省级生态县(市、区)67个,省级环保模范城市10个。全面实施“十百千万治水大行动”,建立健全五级“河长制”,并在全国推广。2013-2016年,累计建设城镇污水管网11625公里,河湖库塘清污(淤)量累计13652万方。累计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面积9.3亿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面积6.3亿平方米。2016年,221个省控断面中,地表水省控断面Ⅲ类以上水质比例达77.4%,比2013年提高13.6个百分点,省控断面劣Ⅴ类水质比例下降到2.7%。2017年将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
节能减排环境改善 。GDP能耗降至2016年的0.44吨标准煤/万元(2015年价),五年累计下降21.3%。GDP用水量降至2016年的39立方米/万元,是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最好的省份之一。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每年均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任务。2016年,11个设区城市环境空气PM 2.5 浓度平均为41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2.8%;日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比例范围为65.6%-95.4%,平均为83.1%,比2013年提高14.7个百分点,舟山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平均霾日数34天,比2014年减少35天。
七、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人口发展和就业基本稳定。 2016年末,常住人口为5590万人,比2011年增加127万人,增长2.3%;出生率为11.22‰,死亡率为5.5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0‰。基本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网络。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016年,全省从业人员3760万人,比2011年增加8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7万人。2012-2016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37万人,平均每年新增就业1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01%、3.01%、2.96%、2.93%、2.87%,逐年下降。
文化强省大力推进 。2012-2015年,文化发展指数(CDI)分别比上年提高4.2、4.3、13.9和10.3个百分点,呈稳步提高态势,其中公共文化服务力指数增速从2014年的22.8%跃升到2015年的33.3%,反映出近年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积极努力和显著成效。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2016年末,文化馆和公共图书馆均为102个,文化站1364个,博物馆275个,隶属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63个,农村文化礼堂6527个,村级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100%;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为95.8%,比2011年高13.1个百分点,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9.6%和99.7%;共有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408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48所;省级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地55个,国家级营地6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有杭州、绍兴、宁波、临海、衢州、金华、嘉兴、湖州8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总数居全国之首。2011年杭州西湖申遗成功,2014年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增至231处。大力推进“书香浙江”建设,推动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活动,包括在公共场所增加漂流书亭,开展阅读学者进村、进社区、进单位巡展巡讲系列活动等,2013-2014年,浙江成年居民综合阅读率达8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6.7%)。
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基础教育全面普及。2016年末,共有小学3269所,初中1717所,普通高中574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40所。学前3年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普及率为98.7%,比2011年提高1.1个百分点。9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为99.99%、100%,普及程度名列全国前茅。高等教育稳步发展。普通高等学校108所,比2011年增加4所。普通高考录取率为89.7%,比2011年提高4.4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7%,比2011年提高10个百分点,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由2011年的95.9万人增至2016年的106.3万人,增长10.9%;毕业学生由2011年的25.1万人增至2016年的29.1万人,增长15.9%。师资力量雄厚。幼儿园专任教师12万人,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9%。义务教育中小学专任教师32.2万人,专任教师合格率达99.99%。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专任教师3.35万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6.6%,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比重分别为43.0%和79.5%。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所占比重为45.4%,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重为80.9%。
健康浙江建设积极推进 。实施《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着力推进健康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卫生资源不断增加,卫生机构由2011年的3.05万家增至2016年的3.15万家,医疗机构床位数由19.5万张增至29万张,每千人床位数由3.57张增至5.19张(按常住人口计算,下同),卫生技术人员由30.7万人增至43.2万人,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由2.28人增至3.01人,每千人注册护士数由2.00人增至3.11人。重大疾病防控措施有效落实,甲、乙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由2011年的261.76/10万下降至2015年的193.24/10万,2013年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孕产妇死亡率由2011年6.35/10万降至2016年的5.73/10万,婴儿死亡率由5.78‰降至2.8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7.37‰降至4.00‰。出生缺陷率明显下降。2016年的人均期望寿命为78.4岁,列上海、北京、天津之后居全国第四 。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 。加快社会保险制度城乡统筹,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从制度全覆盖提升到人的全覆盖。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加强慈善公益服务。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2016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740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参保232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5178万人。在册低保对象84.1万人,低保资金(含各类补贴)支出33亿元,比2011年增加17.5亿元,是2011年的2.13倍,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678和631元。2016年,支出医疗救助资金12.5亿元,比2011年增加6亿元,是2011年的1.92倍。
八、平安浙江建设引领全国
加强社会治理方式创新,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安全事故,保持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持续下降。2016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4566起、死亡3330人,比上年分别下降9.1%和7.8%,已连续13年“双下降”,较大生产安全事故19起,比上年下降9.5%,未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刑事立案数比上年下降22.6%。亿元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72,比2011年降低0.11。据“平安浙江”建设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抽样调查,2012-2016年,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分别为95.9%、96.1%、96.2%、96.3%、96.4%,连续13年位居全国前列,浙江被认为是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有3个市(嘉兴、舟山和丽水)、47个县(市、区)连续12年达到平安创建标准。
(此分析系省委书记主持的《未来五年我省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研究》重点调研课题的子课题、局重点分析和调研课题节选,课题负责人 :王杰、王美福,执笔:傅吉青、黄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