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大会召开
12月19日,第六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基金委”)成立大会在京召开。北京市科委主任、第五届市基金委主任闫傲霜主持会议。第五、六届市基金委委员、顾问代表,市基金依托单位代表及项目负责人代表出席了会议。
第五届市基金委副主任杨伟光做了工作报告。报告中指出:“十二五”期间,第五届市基金委致力于充分发挥市基金在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创新支撑作用,进一步明确市基金的定位,正确处理市基金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三方面关系,按照“做好市基金与市科技计划和国家自然基金的两个衔接”的工作思路,大胆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创新,推动市基金实现了从以基金项目评审立项管理为主线转向融入全市科技工作一盘棋,从支持自由探索为主转向支持需求导向和自由探索并重的两个转变,使科学基金更具北京特色,实现了成果人才双丰收。
在第五届市基金委任期内,市基金经费规模实现了翻番,投入经费近6亿元,资助项目3516项,共2万余人参与市基金资助项目研究工作。完成项目验收1948项,验收项目发表论文13265篇(其中SCI收录10574篇),获授权专利1072项,获国家级奖励24项,省级奖励187项,240项成果得到了应用。培养了一批领军人物,共有谭天伟、韩德民、彭永臻等13位基金项目负责人当选院士,郭雪峰、王金淑、贺永等24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培养了一批青年人才,共有107人获科技新星;吸引和培育了一批优秀海归人才。市基金成为了学术前沿的“助推器”、凝聚科技资源的“吸铁石”、优秀项目的“储备库”、科技人才的“探测器”和创新团队的“孵化器”。
以上成果的取得,得益于第五届市基金委以创新发展为己任,得益于科学研究和战略规划的指导,得益于坚持源头创新和注重前瞻部署,更得益于坚持开展多项创新举措。
市基金创新工作理念,融入科技全局。通过增设重点研究专题聚焦首都发展难题,引导科研人员瞄准重大战略需求的科学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实现了跨部门、跨领域合作,为这些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切实的源头创新支撑;创新指南编制方式对接重大需求,形成需求征集-战略方向凝炼-指南可行性论证的工作模式,关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充分体现了基础研究作为首都科技创新指南针的作用;大力促进成果对接,建立全链条项目管理模式,共对接成功近2000项,实现经费投入放大近10倍。
市基金开展联合资助,助力基础研究。任期内,市基金新增了4支联合基金,共吸引外部社会资金9100万,约占基金财政经费总投入的五分之一,形成了财政投入“以小博大”撬动外部科技资源服务基础研究的创新模式;指南编制实现了由倾听学术专家意见到关注行业发展需求再到聚焦区域发展需求的转变;重视在联合基金工作模式中引导企业树立长远的源头创新意识,通过资源共享和战略合作等方式解决企业在早期分享基础研究产出的障碍。
市基金完善资助体系,强化人才培养。2013年增设青年科学基金,为青年科技人员提供“第一桶金”,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第一次成为市基金项目申报主体。市基金共资助青年项目611项,占同期资助项目总数的30.6%,资助总额达4870万元。从2015年起,联合天津、河北设立“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有力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目前,市基金已形成包括项目、人才、合作三类体系较为完善的资助格局。
第五届市基金委任期内,基金“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得到进一步彰显,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获得广泛认可,融入社会资金的投入体系更具活力,具有北京特色的基金发展思路更加清晰,科学基金影响力大幅提升,基金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会上,第六届市基金委委员代表王长锐、聂祚仁、沈建忠、王松灵做了发言。他们认为市基金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赢得了非常好的声誉,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清晰,工作定位明确。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人才云集,资源丰富,基础研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理应把基础研究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强力助推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作为新一届委员会成员,他们表示,一定全力以赴,尽最大可能关心支持市基金的发展,积极参与市基金各项决策,认真落实市基金的下一步工作。
第六届市基金委由29名委员和6名顾问组成。共有两院院士6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名,长江学者11名,委员专业领域覆盖了市基金九大学科门类。
“十三五”时期是北京市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阶段。新一届委员会将围绕北京科创中心建设做好规划布局,进一步立足国际视野,注重前沿部署,强化源头支撑,扩大北京基金的影响力;进一步调动中央资源,注重对外合作,加强对接联动,聚焦北京需求;进一步统筹兴趣导向和需求导向,注重发展需求,推动交叉合作,做出北京特色;为首都逐步实现基础研究从“跟跑”到“整体并行”和“局部领跑”做出贡献。
(来源:科技部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