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纸砚间的穿行
前段时间,趁着早春的晴好天气,随《星期天》工作部踏上了探路采风之行,探访了皖、浙两省笔墨纸砚的三座重镇。
第一站,我们来到位于歙县郑村镇郑村的“歙县古城墨砚博物馆”门前。
“歙县古城墨砚博物馆”建立于2008年,是一所专业从事徽墨、歙砚艺术作品及相关资料收藏、展览、陈列、研讨、交流等活动的民办博物馆。博物馆由安徽省高级工艺美术师、省工艺美术大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胡秋生创办,馆内收集了唐、宋以来各个时代的歙砚、徽墨代表作品及其他省份的砚、墨作品达数百件之多。
博物馆的庭院中堆满了硕大杂乱的歙砚原石。歙砚原石是中国古代四大著名砚石之一,源于今安徽南部的古歙州,故名。其主要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处的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婺源等县境内。具有千姿百态的天然花纹,颜色以黝黑色为主,若以水浸之则呈现青黑色。一般情况下光泽暗淡,当云母、绿泥石等矿物含量较多,且其颗粒较大时,显示出强弱不一的珍珠光泽。少数呈绿或青绿色。石质细密、细腻、坚韧、温润。磨墨无声,发墨如油,贮墨久不干涸。
在产品陈列馆,我们领略了山水、花木、虫鱼、鸟兽、神话传说等各种精妙造型的砚台,观赏了巨如几案,微如纤掌型制大小不一的各色砚台,让人大开眼界。馆内有一方628平方米的“兰亭巨砚”,由梦笔生花、兰亭、瑶池、龙源等几大部分组成。砚壁刻有古徽州有代表性的名胜古迹,巨砚内流水潺潺,清澈见底,上有两桥横卧其间。此砚为镇馆之宝。
随后,我们又行至歙墨陈列室前。歙墨是徽墨的一种,墨品有漆烟、油烟、全烟、松烟、净烟、咸胶、加香等品种。高级漆烟墨,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几十种名贵材料制成的。墨色能分出浓淡层次、似漆有光、研磨无声,落纸渗透性强,能防止虫蛀。
展室中,既多黝黑色的歙墨,亦有朱砂色、金黄色的歙墨。除了日常用的墨和供收藏用的墨,我们还发现了药墨。所谓“药墨”,就是在墨的制作过程中,加入麝香、冰片、金箔、大梅片、公丁香、珍珠粉等数十种名贵药材。据说,有一位制药墨工人,在使用接触过药墨的刀具时,不小心切入手指,伤深入骨,但不久后伤口即愈合,最后只留下细细的一条疤痕。此例足见药墨之神奇。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安徽宣城市泾县的“中国宣纸文化园”。此地青山高耸,山丘环绕,竹木郁葱,云雾缭绕。外观洁白透亮的“中国宣纸文化园”矗立其中。在这里,我们了解了传承千年的石碓碓皮、石臼臼草、铁刀切皮、切草、单脚踏料、袋料捣洗、捞造、检验、剪纸等“古法宣纸”的制作工艺流程。
宣纸文化园左边山坡上白花花一片引人注目。一问得知,原来这些白色的东西是制造宣纸的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混合物。这些原料经捣洗后,须在山坡上摊晒8至10个月,这道工序是宣纸制造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离开泾县,夜宿湖州。翌日上午,我们来到位于湖州莲花庄路的中国湖笔博物馆。中国湖笔博物馆于2001年9月建成开馆。建筑外观歇山顶卷棚,飞檐翘角,亭廊楼榭皆为仿古建筑。湖笔博物馆是集湖笔历史文物排列、工艺流程展示、精品博览和销售于一体的地域特色传统文化博物馆。湖笔,因“毛颖之技甲天下”、“紫毫之价如金贵”,而被誉为“笔中之冠”。
刚入馆内,一枝陶瓷作笔管,络麻作笔毫的如椽大毛笔尽展眼前。据了解,此笔重达250斤。后来,我们在馆内还看到了重达50斤的大毛笔,尽管也让人走心,但与门口的巨笔相比,可是小巫见大巫了。从笔管的材质看,馆内除竹管笔、陶瓷管笔、象牙管笔,金、银、铜、不锈钢、硬木、乌木、楠木、檀香木管笔琳琅满目,从笔毫的选材看,羊毫、狼毫、兼毫(以狼毫或紫毫[紫色兔毛]与羊毫合制)笔应有尽有。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爷。据说,在毛笔制作工艺方面,战国时用兔毛,笔头扎在笔杆外面。自秦代后,笔毛开始纳入竹管内,在制笔的材料上亦有了改进,在用兔毛的同时,大量采用了鹿毛和羊毛两种硬度不同的毛制作笔头,使之刚柔相济,便于书写。
据传这种改进是蒙恬首创的,所以毛笔制作业奉蒙恬为“笔祖”。湖笔发源于湖州市善琏镇,镇上建有蒙公祠,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与九月十六日,相传乃蒙恬及其夫人的生日,善琏镇笔工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笔祖庙会。
湖笔博物馆开辟的毛笔制作体验活动深受游客喜爱,特别是简单易学的装管工序(将笔头装入笔管),特别吸引少年儿童游客。亲眼看到一支毛笔从自己手中诞生,着实让小朋友们开心。
两天时间,穿行在笔墨纸砚之间,耳濡目染,恍然觉得自己也成了个雅人。带着一路雅意高致,打道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