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演奏家聚巴城斗曲 灵动笛音大展民族风情

08.07.2017  20:26
7日晚,中国竹笛演奏家聚首江苏巴城斗曲,“大美昆曲笛韵巴城”第二届中国竹笛音乐节开幕,一曲曲笛与昆曲搭配的《春日景和》震惊四座。

  本届中国竹笛音乐节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巴城镇人民政府主办,不仅汇聚了全国知名的竹笛演奏家,更是以笛言“”,以“”述笛,展开了一次中国民族器乐演奏的文化寻根之旅。

  被誉为“中国笛王”的张维良,取材昆曲《折桂令》曲牌,将原曲牌的节奏放慢一倍,运用昆曲小工调现场演奏《梦境》,空灵深邃的音色,优雅婉转的曲乐,引人入胜。

  他说,笛子作为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具有强烈的华夏民族特色,早在八千多年前就有了“骨笛”,文化源远流长。举办中国竹笛音乐节,就是为展现其魅力,在继承老一辈辉煌成果的同时吸引和大力培养、扶持新生代力量,把这一非物质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当晚,著名笛箫演奏家王建平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第四代传人单雯合作的曲笛与昆曲《春日景和》震惊四座。乐曲的慢板婉约大气,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昆曲音乐,而快板则加入民族器乐化的演奏形式,提升了昆曲音乐的表现力,让听众领略淳厚圆润笛音的同时,沉醉于昆曲的大雅之美。

  单雯认为,昆曲最早仅有曲,曲笛就是为昆曲伴奏的,改编后更突出了曲笛效果,更易领略昆曲剧情曲意及角色情绪变化,也是一种对昆曲艺术、曲笛艺术普及和传承的方式。

  一呼一应,一对一答,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或齐奏、或分奏的《斗曲》极具特色;取材北方“二人台”地方戏曲的《挂红灯》喜庆洋溢;结合山东民歌《赶牛山》和《沂蒙山小调》的沂河欢歌热情豪放;以苏州评弹为基调的《花泣》再现“黛玉葬花”花落人去的悲凉情境……喜怒哀乐透过笛乐传递给听众,全场气氛高亢。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愿离场。

  巴城是久负盛名的昆曲发源地,从黄幡绰传下的歌调到顾阿瑛“草堂雅集”形成的昆山腔,明代梁辰鱼用“水磨腔”填词,创作昆剧《浣纱记》,昆曲在这里完成了“昆腔前身-昆山腔-昆曲-昆剧”的华丽演变。目前,巴城正改造、扩建以巴城老街为核心区的“昆艺老街”,传承发扬昆曲大美,力求呈现一个富有原色文化魅力、充满蓬勃产业生机的“昆曲特色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