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竹笛之乡 余杭中泰贡献共同富裕镇街力量

19.07.2021  14:00

从茶园俯瞰村庄

  水滴石穿,铁杵成针。每一个微小力量的共同发力,方能呈现大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也需要各个基层镇街扛起基层担当。

  位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余杭区中泰街道,不断蓄力,迎来蓬勃发展——

  紧紧围绕“创新花园,竹之乡”的定位,实现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位列余杭区第一,主要经济指标也居该区前列;社会治理实现新提升,建立多元预防化解综合机制,打造“泰和”治理品牌,社会稳定有序;民生保障取得新成效,落实学校、卫生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老年食堂等基本配套,在建农居点全覆盖征迁农户,百姓生活怡乐。

  积蓄自身优势,中泰街道将着力构建“北部腾飞、中部靓丽、南部富美”的三横空间布局,谋划中泰新篇章,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镇街力量。

位于中泰街道的地铁16号线南湖站外景

  富美乡村

  尽享茶业红利

  最近,枫岭村村民顾放红有了新身份——“茶家乐”经营户。全新的身份让顾放红一家尝到卖茶带来的新甜头。

  卖茶何来新甜头?

  顾放红说:“枫岭村好山好水,论自然环境、土壤结构都和梅家坞相似,种出的茶叶品质也不差,但在市场上一直卖不出好价钱。”她所言的是中泰街道4500多户茶农一直以来的困扰:茶叶品质不错,售价不足品牌茶叶的一半。

  民有所呼,我有所为。为突破茶产业的发展瓶颈,今年来,中泰街道开启全新的尝试。在枫岭村试点“茶家乐”项目,以“美丽庭院”为切入口,打造农文旅结合、体验式的乡村休闲游品牌,就是中泰街道为带动茶农共富的举措之一。

  “我们打扫干净了屋子,扮美了庭院,还吸引了游客来,日子是越过越好了。”每逢周末、节假日,顾放红都会收到来自杭州市区或周边其他城市的游客订座消息,忙得不亦乐乎:“游客都说我们的茶叶好。明年我可要多留一些茶叶专门在‘茶家乐’销售,是时候转变传统的销售模式了。

  试点“茶家乐”项目只是拓展茶产业链的一环,中泰街道正着眼于解决本地茶产业缺乏品牌效益的根本问题。

  推出专属商标是当务之急。在品牌设计过程中,该街道还花费大量时间收集整理当地文化。中泰街道区域发展办茶产业负责人李贤海说:“卖产品其实也是讲故事,要讲好自己的故事。”后续,中泰街道还会将备选商标向社会公开,征集老百姓的意见建议,票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品牌商标。

  与此同时,中泰街道还意识到“品牌响不响,售价高不高,还是要看茶叶香不香”,要确保统一品牌的茶叶保持高品质。

  今年春茶采摘后,中泰街道便成立茶叶研究所,并从余杭区农业农村局聘请了3位专家参与全流程指导。

  在种植上,双联村、枫岭村、泰峰村被划出1000亩茶园,分为5个试点示范区域。在新一轮养护期开始时,中泰街道茶叶研究所便开始严格按照绿色食品茶叶的生产标准对该区域进行科学病虫害防治。李贤海说:“以前散户种植茶树时,都是凭借经验判断进行防治,常常会害怕防控不够而重复多次杀虫。结果本末倒置,既增加了成本,也降低了茶叶品质。

  到10月底,进入土壤增肥时节后,中泰街道茶叶研究所也会进行统一增施有机肥,适时调整土壤结构,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高质量发展茶产业。

  下一步,中泰街道还将成立中泰茶叶专业合作社,吸纳100位来自当地的种茶大户、茶叶加工企业、销售企业或热爱茶叶事业的人,作为后续的品控团队。也就是说,如果有农户想加入合作社,首先要通过他们的检验,符合茶叶基地管理标准、鲜叶加工标准、加工成品质量标准、包装标准的茶叶,方能打上中泰品牌,统一销售。

  “有了茶叶研究所的统一管理,为我们省下了购买农资的成本,茶叶的品质还提高了。明年春茶采摘的时候,我们的茶叶一定能在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面向未来,中泰茶农沈渭华信心满满。

中泰街道组织开展竹笛制作技能大赛

  向绿而生

  奏响紫荆笛音

  踏入紫荆村,四周环山,村居错落,初见并不特别。漫步其间,忽有悠悠笛声萦绕村庄,不知何处起,也不知谁来和,只知这里颇具韵味。

  经过40余年的发展,中泰街道紫荆村竹笛产业已成为超3亿元产值的主打产业,占国内外竹笛市场量的85%以上。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村庄现有160余家各类笛箫制作企业及作坊,是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发展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根基。将竹笛产业塑造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优势,是中泰街道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实践。

  紫荆村拥有约8000亩竹林面积,其中苦竹林约占6000亩,被誉为“中国竹笛之乡”。因内壁、节长等天然结构优势,紫荆苦竹主要被用于竹笛、竹箫的加工制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紫荆苦竹就被作为原材料卖给各地的民族乐器厂。”杭州竹笛行业协会会长董雪华说。

  经历了靠卖原材料为生的阶段,紫荆村民很快意识到只有掌握了制作竹笛的技术,才能从卖原材料变为卖产品,增加收入。

  “20世纪90年代开始,第一批村民跟着来自上海民族乐器厂的师傅开始学习制作竹笛。”回忆起当时的学徒生活,董雪华说:“学制作竹笛的第一步,就是辨别苦竹的品质,不同内壁厚度、不同节长、不同梢度的竹笛吹出来的音色会有很大的区别。

参赛选手正在完成竹笛制作的撬竹环节

  学会了辨别原材料的品质,村民们从此掌握了产业的核心要素,纷纷开始自立门户。如今,为传承制作竹笛的核心技术,中泰街道每年都会组织竹笛制作技能大赛,以发展乡土人才队伍。今年,中国竹笛制作大赛正在如火如荼地准备中。

  要想提高竹笛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使其成为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更需要持之以恒、与时俱进的发展机制。近年来,中泰街道围绕提高林产品竞争力,促进林农增收,积极推行林业产业化扶持政策,以“扩量、提质、增效”为重点,大力鼓励发展紫荆笛竹用材林的培育,开展竹笛制作工艺改进和竹材综合加工利用等措施。

  2019年起,借助被确定为余杭区《联合国森林文书》履约示范建设展示点的机遇,中泰街道根据国家林草局履约建设要求和项目计划安排,开始加强与高校、行业专家合作,奔着打造全产业链特色小镇的目标,稳步推进履约示范点项目建设。

  未来,中泰竹笛将走向何方?该街道早已看准了方向——“品牌保护+文化产业园大平台+苦竹现代示范园区”的文旅融合创新模式,以自身环境资源特色优势,做深做细竹笛文章。与之相配套的竹笛文化博物馆、笛箫演艺培训中心和企业销售展览园正在建设中,独具特色的游客服务中心已建设完成,一个聚集竹笛产业文化的大平台指日可待。

  笛音缭绕间,这里的人民在享受产业兴盛的同时,也浸润在丰富的精神文明之中。村里的“笛三代”们在耳濡目染中纷纷下定决心,加入到传播中泰竹笛文化的队伍中来。目前,紫荆村已有30多位“竹三代”就读竹笛演奏专业并在毕业后从事与中泰竹笛产业相关的文化教育工作。

  几十年过去了,村民依赖着这片竹林谋生,眼前的这片竹林青葱繁茂,笛韵依旧悠扬悦耳。

中泰街道北部工业园区

  共同富裕

  描绘中泰新蓝图

  一幅幅五彩的画卷,组成中泰街道的全景:地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辖区内有省级实验室之一的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科研重器,以及未来科技城三中心之一的南湖科学中心,拥有5条美丽山谷、历史悠久的湿地资源等生态资源,保留自元代以来伐苦竹制御笛的传统文化……

  接下来,中泰街道如何充分调动科创、生态、文化资源,把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先机?

  “余杭区正聚焦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区、全面数字化转型实践区’,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找准自身在全区‘一盘棋’中的位置,找准自身发展与全区布局的结合点,找准落实区委决策部署的切入口,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中泰街道党工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要构建“北部腾飞、中部靓丽、南部富美”的三横空间布局,实现“创新花园 竹笛之乡”的美好蓝图。

  “北部腾飞”着眼于坚持创新驱动。中泰街道将充分发挥北部创新策源板块对中泰创新驱动、人才集聚、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引领效应,坚定不移地保建设、拓空间、强服务。

  “特别是在全力保障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科研重器建设上,我们要加快中泰工业园区提升改造,坚持腾笼换鸟、增存并举,淘汰‘低散乱’,腾出产业空间,积极构建高效性、国际化、开放式的创新空间,助力‘全域创新策源地’建设。”该负责人说。

  “中部靓丽”则是在“靓城行动”的指引下,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打造“山、水、城”交融的独特城市风貌。中泰街道将在旧城改造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力度,在实施全域环境整治行动中,坚持把“美化、序化、亮化、功能化、显文化、数字化” 贯穿到城市建设的全过程。该负责人说:“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升居民的满意度、获得感。

  “南部富美”的目标更侧重于实施“以农促旅、以文强旅、以旅兴农”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发展美丽经济,整体盘活南部生态资源,不断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路径,擦亮“竹笛、茶叶、民宿”3张金名片,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中泰力量。

(浙江新闻客户端 应陶 王惜今,图片由余杭区中泰街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