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竹子的求变之路 衢州市竹产业转型调查
浙江在线7月5日讯 “今年大雪压倒了20%的竹林,不清理会影响来年的林相和经营。” 5月中旬,“开化竹王”吴龄寿指挥工人砍掉被压弯的毛竹,他忧心的不只是一场雪灾,还有下跌的竹价。“毛竹价格一直在跌,从最高每百斤37元跌到了20元左右。” 吴龄寿算了一笔账,一名工人日工资是200元,能砍不到1000斤的竹子,加上400多亩基地每年近10万元的日常管护成本,以目前竹子价格计算,雇人砍竹是“砍得越多,亏得越多”。
竹子曾是我市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竹加工产业快速发展,竹材价格一路上涨。1999年,每百斤毛竹价格是14元至16元,2003年上涨到24元至26元,2006年飙升到35元。利好行情下,民间种竹积极性高涨,各地相继出台“杉改竹”等鼓励政策,竹林面积从2003年的101.7万亩增加到2015年的142.1万亩,竹业涉及全市337个村51.4万人口。
缘何“增收竹”在两三年内价格跌回世纪初?竹产业是“坐以待毙”还是“求变突围”?连日来,记者深入龙游县溪口镇、开化县桐村镇等竹乡,倾听竹农、竹商心声,走访林业部门,了解衢州竹产业发展历程,探索困境中的竹产业求变之路。
现状
竹制品加工业低迷,
龙游竹材年消耗量从3500万支降至900万支
一根竹子产生的利润主要由两头决定——种植和加工。和大多数竹农一样,吴龄寿的毛竹由中间商收购,然后流向龙游。
龙游,“中国竹子之乡”,目前拥有竹林面积44.6万亩。2013年,全县有竹加工企业(户)427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规模企业2家,竹产业总产值23.75亿元(全市竹产业产值50亿元),当年加工消耗竹材4500多万支,是全国最大的竹拉丝与炭化篾初加工集聚地。
“一台锅炉、两个炭化炉和一个简易棚,投资数十万元就能生产炭化篾,年产值高的有2000万元左右,低的也有1000万元。”1992年,龙游县庙下乡村民王延雄开始加工毛竹,把毛竹片成黄片和青丝两部分:青丝供给竹席厂,黄片供给溪口压板厂制作车厢底板。1984年,龙游溪口压板厂(现浙江腾龙竹业制造有限公司)开发生产出竹胶板,是国内最早生产竹胶板的厂家之一,溪口竹产业发端于该厂。2005年,王延雄转型创办了炭化篾厂,产品销往安吉,当时全县只有2家此类工厂。
2009年,由于竹重组集成材(竹地板、竹家具、竹结构材等),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炭化篾作为竹重组集成材产业链的最低端产品,需求量剧增,这一产业开始从安吉大量转移到龙游溪口、庙下两大重点竹区乡镇。2014年,两地炭化篾加工厂和作坊猛增到50多家。
但龙游大部分炭化篾加工厂存在严重的散、乱、差现象。溪口镇副镇长孙正发说:“竹材炭化、蒸煮产生的废水COD(化学需氧量)高达60000mg/L,大部分没有经过处理就排到灵山江,用江水洗过的衣服穿在身上会发痒。而且,大多数加工企业随意乱搭乱建,未经规划与用地审批,未办理任何证照。”
2014年4月,我市全面启动竹制品加工行业整治与提升行动,通过整治,全市竹制品加工企业大幅减少,龙游受到较大影响。龙游竹制品加工企业数、就业人数分别从2014年的136家44200人下降至2015年的67家24100人,竹材消耗量随之剧减,从2014年的3500万支骤减至2015年的900万支。
专项整治是毛竹跌价的起因?市林业局法规与产业处处长刘连土否认了这一说法,他认为,毛竹跌价主因一方面是工业经济和房地产等基础建设行业发展速度放缓,导致竹胶板等产品需求量大幅下降,竹制品加工产业萎缩,另一方面是近年安徽、江西等地竹胶板、炭化篾等产业相继兴起,国内竹制品产业存在产能过剩与低价恶性竞争等情况。
记者从市林业局了解到,2006年,我市年产竹胶板15万立方米,占全国产量的六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竹胶板生产基地,但近年已从26家规模企业46条生产线,萎缩到6家18条生产线,竹地板企业基本停产。2005年,我市竹炭产业产值达1.6亿元,是全国最大的竹炭开发生产加工基地,如今,竹炭企业经营产量也缩减了一半以上。
市场萎缩带来的冲击,暴露出以龙游为代表的我市竹制品加工基地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龙游竹产业主要由‘老三样’构成——炭化篾、竹胶板和竹拉丝,三大初加工企业占全县竹加工企业数90%以上。”龙游县林业局产业科科长洪游游说,龙游县竹产业发展多年,但是缺乏“高、精、尖”终端产品,如竹凉席、竹窗帘等竹日用品系列,竹编、竹雕等竹工艺品系列,竹家具系列,竹刨切、竹装饰材等新产品系列,几乎全部空白。
刘连土分析:“深加工比重过小,产品同质化普遍,产业链不完善、产品短链缺链现象严重,使衢州竹产业在新常态下受到了较大波及。”
转型
多元经营、环保生产,
竹农与竹制品加工企业艰难“突围”
“今年我在华埠农贸市场租了摊位卖竹笋,卖不完的笋加工成笋干供给自己山庄使用。”在种竹已微利甚至无利可图的形势下,吴龄寿尝试通过多元经营模式改变境况,围绕“竹”字做足了文章。
林下套种黄精、养殖土鸡,竹林旁建起民宿,还从江西请了老师傅编织竹篮、竹袋等工艺品销售。但是,高昂的人工成本不仅没让竹农赚到钱,还制约了竹子精深加工、竹主题农家乐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吴龄寿拿出一个竹篮说,“这个竹篮卖460元,顾客听了都说贵。事实上,这要耗费老师傅2个工,每个工200元,加上材料费,基本没钱赚。”因为人工费高,基地和民宿的大部分工作都由吴龄寿夫妻俩自己动手,挖笋、卖笋,以及烧饭、接待,都没有雇人。
为让自家毛竹卖出好价钱,今年,吴龄寿准备购进机器,自己加工毛竹。他的基地里有2座制作精美的竹亭和2条竹长廊,都是儿子吴政的作品。29岁的吴政已经组建了一个20人左右的团队,专门从事竹建筑的设计和制造,衢江、柯城等地的村庄、家庭农场都有他的项目。竹建筑用的竹材需要经过雕花等初期加工,家里毛竹加工好正好可以给他用。
相较于竹农,传统竹制品企业的转型更为困难。2014年,龙游县委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竹制品加工行业专项整治提升,王延雄的工厂在整治范围之内,政府给了他两个选择,一是关停,二是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他说,“竹子炭化、蒸煮废水的COD严重超标,当时国内没有一家同类企业能够做到废水的达标排放。”
当年,炭化篾价格是每吨2450元到2480元,每吨毛利润高的时候有三四百元,效益依旧可观。于是,王延雄选择与其他6家炭化篾企业进行重组,组建龙游创伟竹业有限公司,开展竹材炭化篾废水环保达标技术攻关,而溪口镇其他炭化篾厂一律关停。
2014年,王延雄等人投资1400多万元租借场地、建设厂房和增添环保设施,新厂位于龙游县溪口竹工业园区,占地40余亩,每年可消耗竹材1000多万支,占龙游县年产竹材总量的三分之二。废水从入水口的紫黑色变成了出水口的淡棕色,再收集到添加净化剂的储罐中处理成达标排放水质,技术攻关共耗费了700多万元。
王延雄介绍:“废水处理技术集铁炭、压滤、二级电解、生化等多种先进工艺于一体,可将竹材炭化(蒸煮)废水水质COD排放由处理前的60000mg/L稳定控制在100mg/L以内,处理后的水质比江水还好,全部流回生产线循环利用。去年5月份,项目通过省环科院等行业权威专家现场验收,目前在申请专利。”
可是,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4年下半年,炭化篾市场开始走下坡路,每吨产品价格下跌200元左右,同时,算上环保投入,每吨产品还要增加60多元成本。王延雄说,“其他工厂都没有使用这类污水处理设备,而且每个地方环境整治力度不一样,虽然龙游炭化篾工厂数量减少了,但是很多龙游人到环保要求较低的外地办厂,人工和环保成本都比我们低,这让我们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破题
调结构、扩三产、强技术,
我市积极引导竹产业提升转型
低迷的行情、艰难的转型,竹产业的出路何在?开化兴林毛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詹小平的答案是另辟蹊径。
“食品加工是竹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兴林”合作社位于桐村镇,该镇原有50多家竹材加工户,目前仅余“兴林”合作社一家仍在运作。詹小平说:“去年,我们工厂竹材加工量减少了50%以上,但是笋干销路很好。通过开设网店,150克包装的笋干能卖20多元,今年年初到现在,已销出六七千斤。”
除了食品加工,詹小平还在尝试种植观赏竹。“‘金镶玉’每株10多元、湘妃竹15元,最贵的是龟甲竹,每株800元。”今年年初,他在中国林科院亚林所专家指导下,从临安购进一批适合在开化种植的观赏竹,共有18种之多,“我准备种植15亩,打开销路后再推广。”
从初加工到精深加工,再到向三产跨越,詹小平的经营思路与龙游的竹产业提升转型方向不谋而合。
2015年,龙游县委、县政府出台了《龙游县关于进一步推进笋竹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提出该县十三五期间笋竹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即“生态经济齐头并举、一二三产融合推进、加快产业转型、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三大效益共赢”。
继2014年关停69家高污染排放废水和70多家违规违章建设的竹制品加工企业后,龙游县通过招商、与大企业联姻等举措对竹制品产业进行提升。去年,该县与卓达集团达成在龙游一期投资年产10万立方米竹钢基材与100万平方米竹生态建筑项目协议,二期项目为投资建设卓达龙游竹木产业工业园,项目总投资为50亿元。在溪口镇,机制炭、竹制户外地板等深加工项目的引进,对原有产业结构进行了补充和调整。
为改变现有产品结构,提供新产品开发的技术支撑,龙游县还构建了竹产业技术区域服务平台。去年,由龙游县林业局牵头,联合多家企业与中国林科院(木工所)、国家竹子研究中心、浙江农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共同发起组建了龙游县浙西竹木产业研究院。
同时,近年来,龙游加快了竹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洪游游说:“利用竹区、竹乡良好的生态环境,县里规划建设了集森林休闲旅游、养生养老、商业、教育、文体娱乐于一体的森林特色小镇——龙游姑蔑小镇,项目选址龙南庙下—溪口竹区,总规划面积为8700亩,计划总投资60亿元,一期六春湖运动休闲项目与溪口竹风情一条街项目即将启动。”
“去年,我市安排了专项资金扶持竹产业的转型,对竹林复合经营示范基地和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消耗竹材200万元以上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市林业局副调研员吴渭明说,我市竹产业面临的困境,主要是由于竹加工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精深加工项目投入不足,造成竹材消耗需求不足,目前重点是引导竹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加工企业开拓车箱板、竹展平贴面板、竹工艺品等深加工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