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习俗知多少 老杭州相信吃“五黄”能转运
浙江在线杭州6月19日讯(浙江在线 记者/虞飞 编辑/沈正玺) 明天就是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端午”节。“午”与“五”同音,故古时候端午又称为“端五”、“重午”、“重五”等,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关于起源】
“纪念屈原”是主流
江浙一带流行“迎涛神”
时至今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其中,影响最广的关于端午起源的“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还有唐代文秀的《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不过,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的是“迎涛神”说。
传说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关于习俗】
赛龙舟祈福平安
老杭州相信吃“五黄”能转运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
其中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明清时期,杭州西湖龙舟竞渡尤盛。
杭州民俗专家、杭州电视台《我们圆桌会》特邀嘉宾曹骏介绍说,端午节杭州人最讲究吃“五黄”:黄鱼、黄瓜、黄鳝、咸鸭蛋、雄黄酒。
“在端午节的中午,老底子的杭州人都会吃一顿五黄餐,就是把五种黄色食物混在一起吃。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节气的力量,转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说起雄黄酒,江浙一带还流行由家里最年长的老人,蘸着雄黄酒,在小孩子的额头上写一个大大的“王”字,据说这样,夏天的蚊子、蛇虫八脚什么的就不敢来叮咬小朋友了。
另一个关于雄黄酒比较有名的故事,就是白娘子因为在端午节喝了许仙准备的雄黄酒,结果现出了原形。把许仙吓死之后,白娘子又闯天庭救自己的相公。
曹骏说,端午节还有个禁忌,就是不能祝别人“端午节快乐”,而应该说“端午节安康”:因为端午是为纪念屈原沉江而设,从起源上说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节日。
当然,过端午节,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项目。曹骏回忆道,杭州人老底子过端午,裹粽子、烧粽子是一件大事情。
“在端午前几天,长辈会买新鲜的箬叶,把糯米用冷水浸过,做好准备工作。在端午节前一天或者端午节当天,全家老少齐上阵,大家一起欢欢喜喜裹粽子。”有时候,家中老人会在裹粽子的时候,用一种特别的馅料(比如咸蛋黄)包几只特别的粽子,谁吃到就表示运气好,吃到的人也会特别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