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7月26日电(郭其钰 苏礼昊)日前,杭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杭州经济运行情况。上半年该市生产总值7388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1833亿元,占GDP的24.8%,增长10.5%。
自2000年被列为全国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以来,杭州不断以“数字”做文章,开拓城市发展新动能。从电商之都到城市大脑,数字赋能城市治理、产业发展和民生共享,智慧杭州应运而生,并勇立潮头。
创新驱动 数字经济风好扬帆
“继续做强电子商务、信息软件、云计算、大数据等优势产业,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拓展区块链技术应用领域,支持5G、量子通信等产业发展”……在2020年杭州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些规划被一一提到。
今年7月,浙江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在杭州开工建设,搭载20万台服务器的云计算中心将助力数字产业蓬勃发展。开工仪式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勇表示,数据存储和数据计算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先决条件,新基建强大的张力将会吸引更多数字新生态落户浙江、落户杭州。
不仅数字产业本身,制造业企业也因数字化洗礼,开启蝶变。作为传统食品饮料企业的娃哈哈集团,已在杭州深耕33年。数字化浪潮中,娃哈哈成立了中国第一条智能化饮料生产线,生产效率提高1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20%以上,未来还将建立完善智能仓储系统,实现基于大数据优化的运输物流智能化。
“数字经济看似是一个经济形态,实际上就是新技术的应用。”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曾表示,数字经济本质上就是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所形成的发展模式。
如今年受疫情冲击,发放电子消费券成了各大城市刺激消费提振经济的手段。杭州依托大数据分析,及时了解民众诉求,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单次消费券的面值、总量甚至变动发放时间等,以数字化的输出方式,实现高效拉动效应。
数据显示,杭州首期消费券兑付政府补贴9410万元,七天拉动消费12.46亿元,杠杆率超过13倍。
精准治理 智慧城市加“数”前行
善用数字密码的杭州,正逐步解锁智慧城市。2016年杭州提出建设“城市大脑”,以交通领域为突破口,率先开启利用大数据改善城市交通的探索。
从缓解交通拥堵到精准治理城市,杭州“城市大脑”不断发挥数字力量,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立柱架梁。截至目前,已形成警务、交通、文旅、房管、环保等11大系统、48个应用场景同步推进的局面。
为持续提升城市数字化治理的“绣花”功夫,今年5月,杭州开启城市大脑“双月攻坚”行动。截至7月,该市“先离场后付费”的停车泊达68.9万个,累计提供537万次服务。30秒入住覆盖酒店达419家,20秒入园覆盖景点(文化场馆)达189家,累计服务708万人次。
疫情期间,依托“城市大脑”,杭州首创健康码制度,实施市民和拟进入杭州人员的“绿码、红码、黄码”三色动态管理,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首次即时计算、每日定时计算、动态实时更新”,自动生成反映个人健康状况的码色。
此后,杭州接连推出亲清在线、浙冷链食品溯源码、企业健康码等多项数字应用,为克服疫情提供支撑。从数字治城到数字治疫,数字赋能在不同场景下都实现了精准治理。
“我们的城市每天都在产生巨量的数字,这些数字既是城市活动的轨迹,也是城市治理的密码。”周江勇说。
便民惠民 民生共享数字红利
智慧城市最终的落脚点始终在民生。
今年4月,杭州发布数字化城市“小红生活共享服务平台”。作为城市交通服务系统的载体之一,最初建设时的“小红车”只具备单一骑行功能,需要依靠实体卡租用。如今“小红车”升级成“小红生活”服务平台,通过对接“城市大脑”,在服务亭设置视频监控进行前端感知,系统自动进行人脸识别。
不仅是日常出行,在杭州,数字化已浸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机登录“杭州办事服务”APP,公交扫码乘车、户籍办理、交通违缴都能在上面完成。自2018年5月底上线以来,“杭州办事服务”APP共上线336项事项,实现276个可预约事项,大到办理个人公积金业务,小到查找附近的车位、公厕、便民服务点,功能一应俱全。
此外,“杭州办事服务”APP还创新打造场景化服务。针对小客车摇号、积分落户、买房服务等高频需求场景,平台梳理、整合具体场景的多个事项,在同一界面进行呈现和步骤梳理。
足不出户就能自行办理各类证件,动动手指就能在手机上缴纳水电燃气费,医院就诊时实行“先看病、后付费”……数据显示,如今杭州超95%的超市、便利店,超过98%的出租车,超过80%的餐饮门店支持移动支付,城区所有公交地铁实现扫码支付。数字化基因正深深植入这座城市,释放出惠及民生的巨大能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