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刘希平 强化立德树人 坚决守住高校这块阵地
浙江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 刘希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立德树人工作是党和政府的要求,是人民的期盼,更是高校最基本的责任,也是高校领导必须抓好的最大的事。
进一步深化认识。学校强化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首先应做好的工作就是育人,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培养学生。这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牵系着家庭的希望,更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在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教学永远是第一位的;在教学中,知识、能力、品格,品格永远是第一位的。学生知识缺了今后可以补,能力缺了今后也可以补,但一旦做人有问题就很难弥补。作为高校领导,应多讲讲立德树人的深刻道理,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
不断强化责任。高校主要领导一定要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最大责任,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做到问题亲自研究、工作亲自部署、政策亲自制定,尤其要舍得增加经费投入,着力改善立德树人工作者的地位和条件。把立德树人的责任推及所有干部和师生员工,不仅要强化干部责任,还要强化所有师生员工责任;不仅要强化思政课教师责任,更要强化专业课教师责任;不仅要强化学工线责任,还要强化科研、社会服务、后勤保卫等各条线责任,努力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学校落地。
更加自觉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立德树人,必须走改革的路子。改革课程,加强思政课建设,强化专业课育人功能,努力开发开设更多有深度有吸引力,且与经济社会发展、学生就业贴得很紧的课程,给学生更多的课程及专业选择权。改革教材,不仅要使教材跟上时代步伐,变得更为鲜活丰富,更要使教材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改革课堂教学,积极推行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先学后教等教学方法,开展小班化、分层式教育,尝试运用微课程、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促进课堂逐步由“教为主”转为“学为主”,更多体现因材施教。改革实践教学,鼓励和组织广大师生到企业去、到农村去、到社区去、到军营去,广泛地感知社会、了解国情,增进与党和人民的感情,培养家国情怀和真切社会责任感,更紧密地把自身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
着力提高广大教师立德树人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加强对教师政治学习的组织,努力让教师更多地从学校及时了解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相关精神和工作要求,并把这些要求融入日常教学,自觉守牢政治、法律、道德底线。引导和组织教师深入乡镇、街道、企业,了解国情、省情、社情,切身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深入了解党和政府的主张、老百姓的愿望。强化师德建设,通过完善引导机制,改进教师考评体系,把教师的思想状况、道德修养、为人师表情况等与干部使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外出进修、选拔确定学科带头人等有机结合起来。
坚决为党和人民守住高校这块育人阵地。要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旗帜鲜明的言行、严格的管理,来坚守这块阵地,尤其要守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严格管理课堂及各类论坛等教学学术活动,绝不给敌对势力和违法言行以可乘之机。当前尤其要深入研究互联网阵地建设,积极打造富有正能量又受学生喜欢的特色网站,满足学生对网络信息和服务的需求,并在服务中引导教育学生,增强学生对是与非、美与丑等的识别能力。切实做到高校育人阵地寸土不失、片瓦不丢、丝毫不让,竭尽全力培养我们的学生永远跟党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中国教育报》2015年12月17日第4版 http://gaojiao.jyb.cn/high/sjts/201512/t20151217_646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