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听听专家怎么说

29.07.2015  10:45
  课程结构设置上如何将德育渗透其中?制定核心素养时如何体现育人理念?在创新教育治理体系时怎样践行立德树人?在7月22日至24日举行的全省设区市教育局长暑期读书会上,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永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统计与测量研究所所长辛涛、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等4位专家的讲座,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强烈共鸣。
  在核心素养中渗透育人理念
  崔永漷、辛涛、张华都提到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好的课程教学才能实现育人目标,因此每一门学科都需要制定相应的核心素养,并且在制定的过程中,要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其中。
  在他们看来,核心素养是学生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或是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以及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观念、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是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不可预测情境的能力和道德。
  那么,核心素养究竟该如何设置?又该如何在其中渗透育人观?对此,崔永漷以高中课程改革为例,提出要关注学生作为“”的素质,制定基于素养的课程标准,按照各个学科的特点,简要地概括出本学科的育人目标,继而引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并分条描述每一条素养的内涵,以及在高中阶段要达到什么程度。比如语文课的核心素养应该包括语文活动,通过语言运用,让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更能在体验中培养能力。
  辛涛说,在美国、澳大利亚、台湾等地方,核心素养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由专门的机构进行研制和开发,之后逐渐与课程和教学相融合,而在日本和韩国新修改的国家课程体系当中,许多部分也都体现了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和素养的宗旨,这些经验和做法都值得学习。“学科核心素养的制定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能力,同时融入质量评价标准,并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他建议。
  课堂教学要向育人为本转变
  专家们提到,当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要求的落实和实际教学还存在距离和鸿沟,要破解这一难题,就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不能仅仅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应更多地体现育人为本。
  在张华看来,要形成以育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就需要打破传统的知识分工,真正解决好新课程改革以来出现的“虚假探究”“虚假自主”“虚假合作”等现象,将研究方式转化为教学方式,并始终坚持教育民主,始终倡导生活探究课程,始终倡导学科探究教学,始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自由发展,始终研究、尊重学生的学科思想并促进其发展,始终结合学科特点、关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特点,审慎思考信息技术背景下各个学科的研究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新特点、新变化,让课堂教学能跟上时代步伐。“课堂教学即师生合作的过程,教和学的过程就是探究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合作研究学科及生活,同时教师研究学生的思想,把教学变成学生研究,并帮助学生做研究。”张华说。
  辛涛说,育人为本的课堂需要包括学科的育人价值、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传授的知识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等要素。“不少国家高度重视和强调的课堂要素有语言能力、数学素养、学会学习、问题解决能力等,通过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创新与创造力、社会参与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方式让学生体验,目标均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即是育人为本的课堂。”辛涛说。
  教育改革最终要落实到学校
  杨银付主要围绕教育治理体系创新这一话题展开。他说,要创新教育治理体系,就要提高“管理”“办学”“评价”的水平。要提高“”的水平,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形成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要提高“”的水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从单一管理走向师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学校治理,更好立德树人;要提高“”的水平,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全面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为重要抓手,推进多元主体评价,强化国家教育督导。
  “而在管理—办学—评价的综合改革中,教育改革只有最终落实到学校层面,体现到学生和教师身上,才最终见到实效。”杨银付说,要让师生享受到教育改革的成果,就要把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好立德树人作为根本要求。要充分认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工作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强调通过教育促进每个孩子健康成长,这其中,要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推动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入耳、入脑、入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提高我国人才培养水平,努力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教育。”杨银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