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深水区 打赢攻坚战
本报记者邓国芳
“我思古人,伊彼大禹,洪水滔天,神州无净土!
左准绳,右规矩,声为律,身为度,三过其门而不入,八年于外不辞苦,岂不怀归,念此象庶,嗷嗷待哺,大哉圣哉禹!
薄衣食,卑宫宇,排淮泗,決汉汝,生民相庆免为鱼,禾黍既登修贡赋,亿万斯年,诸夏子孙,弦歌拜舞,大哉圣哉禹!”
今年谷雨以来,一首旋律优美、极富感染力的《大禹纪念歌》,在绍兴大禹陵广场唱响后,余音缭绕之江大地,绵绵不绝。
大禹精神,激励着拼搏在“五水共治”这项宏大民生工程一线的干部群众,坚定着浙江治水的信心和决心。
去年至今,我省为“五水共治”投入资金已逾2000亿元,广大干部群众日夜奋战。一年艰辛换来显著变化:一是地表水中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同比下降1.8%;二是Ⅰ、Ⅱ、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同比上升3.9%。全省水质总体向好。
“五水共治”开局良好,初见成效。但治水是一场难仗、硬仗、恶仗,不可能轻而易举、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当前,治水已进入“深水区”。我们要大力弘扬和发展治水文化,传承大禹治水的伟大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咬紧牙关不懈怠,坚定不移、义无反顾地将“五水共治”进行到底,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巩固战、持久战、全民战。
(一)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浙江之源。
2013年初,针对全省多地环保局长被“邀请”下河游泳等一系列事件,省委、省政府以“重整山河”的雄心和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铁腕治水攻坚战,重点抓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全省河道清理和清洁农村行动,取得初步成效。
同年10月上旬,“菲特”台风正面袭击我省,引发余姚等地严重的洪涝灾害。我省在全力做好防汛救灾工作的同时,更加深刻意识到,必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
为此,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五水共治”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要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
治水就是抓深化改革惠民生,就是抓有效投资促转型,就是抓现代文明树新风,就是抓平安稳定促和谐,就是抓绿色发展优环境。
我们要通过治水,进一步治出转型升级的新成效,治出面向未来的新优势,治出浙江发展的好局面,治出自信、自觉、自强的精气神,以抓治水促转型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2014年,是我省“五水共治”的全面铺开之年。这一年,全省上下齐心协力、一往无前、挂图作战,逐一落实时间表、项目书、责任状,撕开口子、杀出血路,打响了治水转型的当头炮,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喝彩。
去年至今,为“五水共治”投入资金已逾2000亿元,其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为保证治水资金,我省把大幅削减“三公”经费省下来的钱全部用于治水。
这一年,以治污水为重点,以“清三河”为突破口,全省共治理黑河、臭河、垃圾河1万多公里,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不少老百姓反映,身边的河道变清了、水质变好了、景色变美了,逐渐有了儿时记忆中的模样。
在湖州安吉梅溪镇,沦为“天然垃圾场”多年的东河浜,在清淤泥、铲垃圾、除杂草、驳石坎、引活水后,重新流淌起来。从春到秋,持续跟踪拍摄东河浜之变的“80后”蔡向前感慨地说:“儿时的东河浜,终于回来了。”
在丽水缙云,整治一新的好溪,串起沿岸百余个特色村庄,成为当地浑然天成的一道乡村美景。好溪流域“小赤壁”景点对岸的下洋村,村民顺势扮靓庭院,发展农家乐,生意红红火火。龙川村打造洁净湿地,引来白鹭蹁跹,变身为“白鹭驿站”……
在温州,伴随着“五水共治”工作的强势推进,滨水公园、城镇污水处理厂、顺溪水库等重大民生工程的建设,该市成功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大大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而位于浦阳江源头的浦江,更是以治水锤炼干部队伍。首轮治水攻坚战中,全县13860名公务人员(包含参公、事业单位人员),11000多人参与其中,参与率高达80%。一大批能征善战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一批敢于负责、敢抓敢管、自身过硬的村民,也被纳入村级干部队伍。
……
对浙江而言,治水不仅治出了秀水美景,治出了发展后劲,还治出了法治意识,治出了干部新风,治出了百姓口碑,为推进“两富”、“两美”浙江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省统计局去年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老百姓对“五水共治”的支持度高达96%。治水,真正治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
我们要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
(二)
浙江治水,点滴变化,深入人心。
然而,今年3月至今,媒体捕捉到的两条信息,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治水形势的严峻:
3月16日,媒体曝光,位于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临江街道境内的南新河,综合整治还不到半年,又翻滚着黑臭的污水。
3月18日,钱江晚报《独立调查》栏目报道,省人大代表抽查杭城7条“摘帽”河道,其中6条劣V类;记者实地探访其中两条河道,发现情况不容乐观。
“摘帽”河道又变黑,值得警醒和反思。这说明,“河长制”没有真正落实,长效管理机制依然缺失;黑臭河的治理,水质的改善,终究要靠治本,否则水质改善也会成为一句空话。
为此,我省要求各地今年在持续推进5000公里黑臭河治理的同时,对去年“摘帽”的黑河、臭河、垃圾河,无一漏网地进行全面检查,切实防止污染反弹。
3月20日召开的全省各市治水办主任会议,更是传递出两个鲜明信号:
一是强化考核,提升“清三河”考核验收标准,特别是要把污水处理率、垃圾收集率、河道纳管率等,作为量化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二是要对创标、“摘帽”的“三河”,每年再评一次,若发现污染反弹,就重新把“帽子”戴回去。
“清三河”时间紧、任务重,去年能取得这番成绩实属不易,我省为何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自我加压,开年就把防止“三河”污染反弹作为重要内容来抓?
这说明,这场治水仗,绝不在于建一时之功。
我们决不能有任何松懈、留任何退路,必须以不达目标不罢休、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决心和劲头,把“清三河”进行到底。
防反弹,关键是要抓好长效管理。河道治理,涉及方方面面。只要有一项措施不到位,河道污染就会卷土重来。在提升完善“清三河”考核验收标准、明确治本导向的同时,各地应全面建立“回头看”制度,完善日常化、网格化巡查机制,建立“管、治、保”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
抓好长效管理,落实“河长制”是牛鼻子。“河长制”是我省治水实践的一大经验和成果。今年,要完善省、市、县、乡(镇)四级“河长制”体系,甚至要延伸到村一级,确保每一条河、每个河段都有责任人。同时,应加快推进“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以信息化手段倒逼河道长效管理。
就目前而言,我省治水依然任重道远。尽管全省水质总体向好,但地表水Ⅲ类以上比例,依然不到三分之二,劣Ⅴ类水占比超过10%,水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有确保“清三河”污染不反弹,水质持续变好,浙江总体水质才可能日渐好转。
我们要认清形势,脚踏实地,切实打好这场巩固战。
(三)
治水,必须讲求科学、持之以恒。
《禹贡》曰:三江既入,震泽底定。震泽指太湖,而三江即指松江、钱塘江和浦阳江。就在浙江这片土地上,针对当时猛如虎的水患,大禹改“堵”为“疏”,以艰苦奋斗、因势利导、以人为本的理念,终于取得治水的成功。
大禹陵就在浙江绍兴,而大禹治水的精神,早已深入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
今年4月20日,2015年公祭大禹陵典礼在绍兴大禹陵广场举行。在这次公祭大典上,《大禹纪念歌》首次唱响之江大地,激励着我省治水一线的干部和群众。
历史的车轮,碾过数千年的烟云。循着大禹的足迹,浙江人再次踏上治水的征程。不同于大禹时代的“疏导百川、平治水土”,今天浙江的治水,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矛盾和形势:浙江八大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性缺水现象严重。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持久战。
我们要传承发扬大禹精神,从浙江的长远发展考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气度和胸襟,舍得一些眼前利益,坚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恒劲,痛下决心治水,以治水倒逼转型升级,打造新空间、新动力、新优势,实现浙江更有质量和效益、更具持续能力的发展。
治水,既要学习大禹的“蛮拼”精神,更要讲求科学方法。
水污染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我们必须坚持截污纳管、源头治理双管齐下,以经年累月的坚持、接力和奋斗,抓好污水管道设施建设和污染行业整治。只有彻底消除、切断污染源,治水才可能取得实效,河道才能永保清澈。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治水的民族,浙江更是治水的排头兵。而今,浙江又打响一场全新的治水战役。治水的结果,关乎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关乎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关乎浙江的生态建设和未来发展。
我们要心无旁骛、凝神聚力,坚持打好这场持久战。
(四)
治水,终究是要凝聚社会力量。
之江大地,水网密布。当一条河流如人体的毛细血管般延展到浙江的某个城镇、某片田野、某处村庄时,它所折射的,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于生存和发展的态度。
治污水,保清澈,或许会牵扯到许多单位、企业甚至个人的利益,也需要水系脉络上各个地方互相配合与支持,更需要全民主动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眼下,随着“五水共治”这项民生工程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开始加入治水队伍。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智谋智,形成了“万众一心齐治水”的良好氛围。
这是监督的力量。去年以来,全省各级政协委员,奔波在治水一线,为科学治水寻找“药方”。他们先后实地查访1300多个乡镇(街道)的10800多个村、5900多家企业、8600多条河流,发现各类问题7585个,其中5886个得到解决。而由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新闻单位记者组建的30个督查组、240位督查员,常年深入各地蹲点调查,以“行政督查+新闻舆论监督”的方式,推动各地抓好“五水共治”工作。
这是群众的自觉。在南湖新丰镇竹林村,原生猪养殖大户周根荣,为配合“五水共治”,带头拆除自家4000多平方米的违建猪舍。舍小家、顾大家,因为他的表率作用,新丰镇治水拆违得以顺利推进,河道水质和村庄环境大为改善。
这是社会的支持。据统计,仅去年1月至8月,在温州,社会各界为“五水共治”捐款就达5.96亿元,群众捐资治水成为常事。在瑞安的塘下镇,由当地企业家牵头成立的环境保护协会,始终活跃在治水一线,募集资金、宣传政策、推动治水工程建设。
浦江有位常年奋战在“五水共治”一线的基层干部,自2013年浦江整治水晶产业、保护母亲河以来,坚持在博客上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在最近发表的一篇博文中,她写道:“我们的汗水与泪水,终于换得了这清澈的溪水、开心的江水。在这场治水战役中,我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等待,学会了沟通,学会了合作。我们成熟了自己,完善了自己。治水工作,还仅仅是个逗号,治水在路上,永远在路上。”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浙江,山河秀美的江南水乡,正在经历一次治水的洗礼。作为之江儿女,守护浙江碧水,守望美好家园,人人责无旁贷。
我们要团结协作,凝聚力量,始终打好这场全民战。
(本文来源:浙江日报 责任编辑:吴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