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区域一贯教育的选择与突破——杭州市下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创新探索纪实

04.01.2017  01:10

国家《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十八大对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提出了重要要求,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进一步成为实现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的题中之义。杭州市下城区是浙江省很早探索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的城区,具有先发优势,具有成功经验,其创新探索,经历了三个阶段的选择发展。

第一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期,安吉路实验学校在全省率先推行九年一贯制办学,开展了五四学制的改革破冰。第二阶段,本世纪初始,在杭州市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的进程中,下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规模与数量不断发展壮大,由原先一所学校扩大到六所,开办数量比例位列全省首位,在校的学生数占到了全区学生数的36.1%,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以及优质办学方式的充分应用。第三阶段,自下城区政府部门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达成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第二轮合作以来,下城区即将九年一贯制学校创新型办学列为合作的重大课题,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群落式发展,结合区域特质,发挥区域优势,将不同类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形成协作共同体,在同一群落中寻找规律性认识,进而实现差异性驱动,推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内涵发展,在目标定位、组织设计、制度建设、质量体系、资源开放、文化传输等方面打造同中存异、异中求同的升级版,着眼于指向未来的转型发展,平衡区域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涌现的新学校建设中,植入九年制一体化联体式办学的经验,让“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实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制对口招生”,不仅是政策性的引导和保障,更切实增强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获得感的优先选择。

迄今,下城区已经积累了九年一贯制办学发展的一定成就和重要经验,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突破一:生成办学优势

目前,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已经成为下城区区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生成了特有的优势。

优势一,符合育人规律。九年一贯制学校可以在教育目标上进行统整,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学生的培养进行整体设计,分段实施,具有育人的连贯性,为学生的最优发展提供可能,符合育人的规律。以德育工作为例。下城区六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均建立了九年一贯的德育体系,取得了显著效果。问卷调查显示,学校领导普遍认为所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体现了“一贯制”的特色和优势,班主任工作基本上做到了小初打通,有相互的借鉴和吸收,小学班主任“能够看到孩子长大后的情形,有成就感”,初中班主任对小学生的发展“了解情况”“注重衔接”。以社团工作为例。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学生社团建设上,具有时间更长、成员更稳定、建设更系统的优势。各学校都将学生社团建设与德育工作、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九年一贯,整体设置,普遍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学生在其中不仅仅养成了一种兴趣,而是真正收获到了一种可以伴随终身的特长。

优势二,实现资源共享。九年一贯制学校实施中小学一体化管理,集中办学,可以形成管理合力,根据条件的需要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使之效益得到更大的发挥。显性层面,可以实现教学楼、操场、体育馆、图书馆,各功能教室等硬件设备的共享,以及领导班子、师资队伍、课程、资料等的共享,降低了政府部门投入。隐性层面,可以实现学校文化、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管理方略的共享。

优势三,推动轻负高质。九年一贯制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更有弹性,更开放,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有更成体系的规划和成功实践,使得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较高,课程学习难度感低,课业负担减轻,学习时间成本低,睡眠时间较充分,绝大部分学生每天都有一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时间,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满意,推动了教育教学的“轻负高质”。以教研为例,“”教研成为了下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极大亮点,包括跨小初、跨年级、跨学科的校本教研,各学校在跨年级教研方面,都有相应的制度并作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半数以上的教师均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教研活动,“”教研成为了课程衔接的充分条件,有利于统筹课程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优势四,形成家长合力。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其建设更稳定持久,家校沟通时间更长,在办学和管理方面作用更大,能够促进学生学业、品德、人格成长,能够帮助学校开发教育资源,转变管理方式,提高办学质量,能够有效沟通家校、化解矛盾、形成办学凝聚力。

优势五,惠及社会民生。九年一贯制学校不间断地相继完成一年级至九年级的教育,学生在小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初中就读,不用转学、择校,不存在选拔、推优等环节,能够根本性地缓解小升初择校的难题。由此,有利于消除家长小升初择校的焦虑,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家庭投入,同时,能够延缓学生的过早竞争,使得竞争后移、弱化,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回到教育的本质上来,这是对社会民生的切实惠及。

突破二:淬炼办学样本

多元多样办学,是下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的基本样态。目前,下城区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各学校科学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治理体系,在实践发展中各有侧重,各具特色,淬炼成了区域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创新探索的不同样本。其中,安吉路实验学校侧重构建具有九年一贯制特色的德育体系,切实解决中小学德育目标衔接问题;景成实验学校侧重建设教师发展共同体,打破中小学教师配备的界限,形成相互促进的成长氛围;大成岳家湾实验学校侧重打造国际化“121”课程体系,从内涵上提升学校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大成实验学校侧重发展智慧教育,对一贯制教育教学进行统整规划,打造无缝衔接的创智课程;胜蓝实验学校侧重实施基于网络的“1+X”教学,为初小课程衔接、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供一贯、连续的学习时空;明珠实验学校,侧重实施容融教育,着力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更多的机会被容纳在义务教育体系之内。6所样本学校在高质办学的布局、目标、理念和途径各有不同,但是殊途同归,共同为区域教育整体的均衡、优质、可持续发展作了奠基、发酵和催化。举要如下:

1.安吉路实验学校:构建九年一贯德育体系

学校一直着眼学制优势,展开卓有成效的九年一贯德育探索和实践,并构建了较为完备的一贯德育体系。

其一,定位德育目标。在九年一贯德育的具体实践中,安吉路实验学校确立了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目标三条基本原则:整体性、阶段性、连贯性,着眼“幼小衔接”“低中衔接”“中小衔接”,明确各阶段应该选择设计恰当合理的教育管理方式,利用校园空间上的全面性,循序渐进,适当重复,螺旋上升,切实解决中小学德育目标衔接问题,避免因学生成长年龄跨度大而造成各年段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问题,保障义务教育各阶段育人的主体功效,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

其二,布局德育内容。安吉路实验学校一校三部,德育工作各有侧重,但又一脉相承。一二年级所在的

戒坛校部要求扎扎实实做好学生常规的教育,三到五年级所在的武林校部则主要做好学生的生存交往等能力的培养,逐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六到九年级在安吉校部重点做好理想教育、强化公民意识的教育。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着力主要贯彻落实好仪式教育、自主管理、专项教育三个教育内容。

其三,共建德育工作。学校积极发挥家长学校功能,对家长开展多层次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同时,积极拓展九年一贯家长俱乐部等家校合作途径,创新家校合作形式,实现家校共建德育体系,让家风建设和学校德育紧密结合,全空间、全时间地培养学生道德品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其四,完善德育评价。学校实施了基于学校学情的学生多维德育评价体系。一是全面评价记录,为学生设立一份专门的自评与他评、家评与师评相结合的德育评价记录,对其道德品行发展进行信息储存。二是德育学分,对学生的实践行为进行定量、定质但不定性的科学打分,形成德育学分,作为学生评奖、升学的重要参考。三是多向监督制,德育评价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家长和学生各方力量,把德育评价体系建立成一个平等互动的体系,带动家长和学生自身的自主参与,使学生自己主动规范自身道德行为。

2.大成实验学校:发展智慧教育

大成实验学校积极开展信息化轻负高质的课堂教学探索和九年一贯制美丽学校建设实践研究,让“美丽课堂,智慧教学”成为区域教育的重要特色。

其一,设计智慧课程。学校积极构建了“大成智慧教育”课程体系,对义务教育课程进行整合优化,重点推进六、七年级的课程融合建设。同时,制定贯穿学生九年发展的,涵盖学科知识、体艺特长、实践活动三大类的拓展课程,实现中小学课程有机渗透、无缝衔接。此外,开发了“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创设了智能化、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以智能化教学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学习。

其二,实施智慧教学。运用“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实现师生之间实时互动交流,同时,系统对学习过程、思维方法,教学效果都有记录和分析,帮助教师进行学能监测,检测课堂教学效果,发现学生潜在的问题,并进行对自己课堂教学情况反思总结。

其三,实现智慧学习。学生进行基于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解决个体问题,实现个性化学习,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有局限的教学时段,实现了自主学习的无边界流程再造。

其四,革新智慧评价。利用系统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相关数据进行实时记录,通过后台处理形成直观的数据图表,反映学生在每个环节的学习效度,为教师评价、考核学生提供了依据,真正体现了过程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教师调用系统提供的海量教学资源,智能推送个性化作业,对自主学习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督促,这也督促教师进行精准的教学改进。

3.景成实验学校:成熟社团运作机制

景成实验学校以丰富师生校园生活和多样化社团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完善社团运作机制,形成了具有九年一贯特色的学生社团体系,有效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发展。

其一,注重延续。学校1-5年级的社团,以兴趣培养为主组建,目的在于让学生的兴趣得到保护;6-9年级的社团,以特长培养为主组建,目标在于让学生的兴趣得到发展。如,学校在1-5年级组建了国画社,培养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在6-9年级组建了素描社,让有美术特长的同学在这个阶段得到更为专业的指导,为升入高中做好准备。

其二,梯队培养。指导教师结合个人专长和地域文化,根据社团的特点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采取或分级或整合的梯队培养方式,科学满足孩子特长的发展需要。学校的合唱社、越剧社、拉丁舞社等社团分年级培养,而学校的足球队、羽毛球队、棋艺社、光影社就打破年级界限,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一起学习,形成一个梯队。

其三,学用结合。景社团建设注重学科知识的跨年级综合学习和应用,努力为学生创造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平台,培养学生学有所长,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红景天文学社围绕杭州市“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主题,研究文化遗产、民俗风情、地方特产,并撰写了《文化少年的文化提案》,从而将研究性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

其四,涵养队伍。打破中小学教师界限,克服编制、职称评审等现实问题,采用“能上能下”的岗位编排原则,七、八、九年级的教师与四、五、六年级教师循环任课。同时,组建教研组和开展教研活动时,也有意识地加强了中小衔接,教师每学期要在校内跨年段听课。这样的岗位安排和校本培训,使教师有更多机会跨年段教学,形成更加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掌握更加完整的学生成长规律,便于社团建设从全程、全面育人的角度来设计和实施。

其五,资源配置。学校按九年一贯制办学要求设计和规划,占地面积有100亩,拥有独立的实验楼、体育馆、塑胶田径场、各类球场、研学厅、演播中心、微格教室、各类专用教室等符合现代标准的配套建设,为各类社团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设备设施。学校还充分挖掘家长资源,聘请有一技之长的家长来校指导社团活动。

其六,自主管理。社团活动采取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活动,教师全程指导的模式,定点活动、定人辅导、定时展示,做到既关注过程,又强调结果。同时,制定《社团考核细则》,对社团活动过程和成效考核作了量化,以进一步规范社团建设,调动教师参与社团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突破三:聚焦办学核心

课程衔接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的核心优势,下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聚焦核心,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以语文、数学、科学、英语4门学科为重点,主动进行了课程衔接的研究和实践,着手整合与衔接、调整与修订,对课程衔接研究的机制、路径、规律加以探求,强调了学生和课堂才是一切教育的终端,回到了教育教学的原点,取得了整体性的成果。

1.调研衔接学情。研究员走进学校,走近师生,走进教材,全面了解衔接问题。一方面,通过访谈、问卷、测验等研究方法,基本掌握了下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科发展状况、师资的配备情况和衔接教学现状、困难。另一方面,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中小学教材,仔细分析和比较中小学学科教学之间的异同,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这些工作为课程衔接研究与实践提供了详实的依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构建衔接方案。针对当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衔接断层问题,通过多次的集中研讨,形成课程衔接的基本取向——“拉长、降坡、放慢、提质”,旨在拉长重、难点的学习时间,为学生理解重、难点设置阶梯,降低坡度,帮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做到真正理解、内化,同时,基于学生在重、难点问题上给足思考、内化的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体验与感悟,从而减小课程障碍,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实现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语、数、英、科四大学科以“养成—素养”作为衔接课程的基本模式,从理解学科、理解学生、理解教学这三个层面出发,从课程内容的规划上进行衔接,从教学思想方法上进行衔接,从学生学习方式上进行衔接,从教师的教研培训上进行衔接。研究团队厘清了六至八年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衔接要点,有效减少了重复教学,增强了中小学学习的贯通性,减轻了学生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3.创新衔接组织。在研究和实践中,各学科都由研究员领衔,组建全域研究共同体。建立了覆盖全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新的教研形态:专家指导的权威式教研——实现高位引领;区域统整的主题式教研——实现资源互享;校际合作的联盟式教研——实现学科互助;以校为本的融通式教研——实现中小互动。中国教科院组织的课程专家团队对各学科课程衔接研究全程高位指导;研究员从教学设计到磨课指导,再到成果总结,对研究全面负责;各校骨干教师共同研究、共享资源;各校以教研组或片组为单位,完成学情调查、教材内容梳理、教学目标制定及课堂教学研讨等工作。以此,依托研究共同体,凭借集体智慧,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再共同研究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让参与者领略到了课程衔接的魅力,促进了教师课程衔接意识的形成和自身专业的成长,让教师逐步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和“课程的开发者”。

4.形成衔接成果。课例研究是下城九年一贯课程衔接的研究特色和重点。课例研究是一个“做课例”的过程,围绕如何改进一堂课进行研究,其目的不仅是上好这堂课,更是让老师在研究这节课的过程中,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改进这类课或更多课的方法。语、数、英、科四个学科在衔接的教学与实践中,大力开展课例研究,形成了各自的典型课例,通过课例研究过程中的主题选择、问题解决、同伴参与、不断反思、持续改进等,形成了若干课例研究文本,为课程衔接提供可参考的范本。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编写《九年一贯制学校课程衔接研究与实践丛书》,形成成果,使之更臻系统化、科学化。

实践表明,下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的创新探索,主张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让更多的人实现人生起点的公平,它观照人的权利、发展、机会、选择、可能、希望,它以把家门口入学的普通学生培养成优秀的毕业生为使命,它的价值取向就是要让不同的群体都对教育公平充满预期和信心,它的发展意义在于可以生成教育对社会公平的乘数效应,为学生和家长理智地择校提供更多的依据和理性的指引,自觉地挑战、改革、补充、创新现行教育及其办学模式,能够为教育的多元发展带来新的希望,为教育行动开辟新的可能。下城区九年一贯创新办学的实践无疑走在了国家教育改革的前列,也为区域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范例。

中国教育报》2017年1月3日第08版:教育展台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1/03/content_47004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