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文化基座
“瀫江东岸塔摩天,千载守衢情愈坚。”公元1952年——2015年,当天王塔这座衢州人不可卸载的文化基座,坍塌半个世纪之后,重新矗立在信安湖畔,与水亭门俯仰呼应之时,多少老衢州人摩挲塔身,泪流满面。
“自古离乡多眷恋,天王不见泪涟涟。”上世纪50年代初,当这座俯视衢州千年文明起落更替的古塔一朝断裂拆毁之时,那些夹杂在历史皱褶中的斑驳记忆,陡然飘落、散去,让多少老衢州人为之丢魂失魄。和重绽新颜的天王塔相映成辉的,是同时重建的文昌阁。如果说,天王塔寄托的是老衢州浓郁的乡愁,文昌阁承载的则是老衢州的千年文脉,水亭街记录的是老衢州不可复制的生活碎片。
江湖万里水云阔,草木一溪文字香。构架起这条衢州文化基本经纬的一塔、一门、一江、一阁,天王塔是根,这是当仁不让的衢州千年文明根基;水亭门是神,民国初期《衢县志》中言:城,所以盛民也。意即利用城墙来凝聚衢州民心,众志成城,也就是凝聚衢州精神;文昌阁是脉,延续衢州千年的文脉,在这座阁里香火不断;衢江是眼,这一眼向前离别情,往后击水行,硬是载着衢州驶往钱塘,归入大海。
就在这条经纬线中,衢州以惊人的力量,挥舞起天王塔这如椽大笔,以天地为纸,水亭门为砚,衢江为墨,肆意挥洒……
一
江水流过,归帆飘过,奔波劳碌,烽火硝烟,苦乐人生……帝王之陈迹,圣贤之芳躅。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孔子第48世孙、嗣衍圣公孔端友率支族一路风尘仆仆,护驾宋髙宗南渡,最终定居宋高宗所赐安家之处衢州。
南渡、迁移、漂流、重建。大宗南渡可谓衢州史上第一次最高层次和规模最大的精神文化引渡,迎接他的渡口是天王塔旁的水亭码头。
历史又向后推移了154年,风雨中的天王塔再次见证了中国儒学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公元1282年,南宗孔子第53代嫡长孙孔洙奉诏入觐,元世祖令其载爵回故里曲阜承祀。孔洙向元世祖面陈两难心境。他说,衢州已有5代坟墓,若遵皇上诏令北迁,自己实不忍离弃先祖的坟墓。若不离弃先祖坟墓,又将有违圣意。孔洙表示,母老乞南还,愿将自己的衍圣公爵位让给他在曲阜的族弟孔治世袭。这在历史上被称为“孔洙让爵”。元世祖忽必烈盛赞其“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之后也”。
不要小看这一“让”。这一“让”促成曲阜孔治获得“衍圣公”世袭爵位,正宗由此罢封,南北复归统一;这一“让”,使南宗孔氏以此为契机,步履坚定地走出家庙,走向民间,致力于平民教育,或为学官,或为山长,前后相承;这一“让”,推进了“儒学南渐、理学北传”,从朱熹、陆九渊到王阳明,儒学发展的最高成就,一直处在衢州辐射的半径之内;这一“让”,糅合了原本“阳春白雪”的儒学和衢州乡土文明,让衢州这座本身普普通通的城市,编织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义,成为中国数一数二的古城博物馆;这一“让”,在南孔儒风的润泽下,衢州文脉兴昌,一举摘得“状元之乡”、“进士故里”桂冠。据统计,自宋至清,衢州共有文科进士1013人;这一“让”,让出了儒释道三大宗教文化围绕着水亭门街区形成了完美融合。以天王塔及天王塔寺为主的佛教文化,以天妃宫、财神殿等为主的道教文化,以宗祠文化、节孝文化以及民间教育、私塾、书院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儒家文化,竟在水亭门街浑然一体……
二
从1952年天王塔被拆毁以来,围绕重建还是不建,衢州决策层一直纠结徘徊。
重建派的理由非常简单,天王塔是衢州挥之不去的乡愁,没有了天王塔,衢州游子的乡愁何处寄放?千年衢州的记忆何处追寻?
反建派的理由似乎也非常充足,既然这代表衢州固守自封的文化墙被推到了,干脆就让它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让更多的衢州人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飞出衢门,飞向远方吧。
就这样,摇摆不定,天王塔在衢江之边湮没了61年。风帆更起,离愁无数。
“瀫水之北通皖水,黄山奇特拔地起。钟灵毓秀富人文,半显宦途半隐市。我衢商界多徽人,积赀钜万见亦频。”独特的要冲之地,注定了衢州要以开放的格局和气魄来容纳外来的文化和气息;独特的平民儒学,一旦和外来的商业文明碰撞,也注定了衢州人将沿江而行,上下求索。
“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明清时期大批富甲江南的徽商入衢,加厚了这座古城的商业文明。这也可谓是衢州历史上第一次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商业文明引渡,这次引渡让中国的经济中心悄然落在了天王塔周围的水亭街区,迎接他的渡口同样是水亭码头。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徽商的涌入,让水亭门商业气息弥漫四周,宁波、绍兴商人,福建商人……众多当时国内顶尖商帮络绎不绝入衢行商,水亭门一时商贾云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不同的商业文明,在一条铺着泥石路的小街上竟然得到了最大程度地碰撞融合。这从迄今为止水亭街依然保留的须江公所、徽州会馆、福建会馆、宁绍会馆等商馆可见一斑。
商人随帆远航,帆布裹挟历史。千百年来,单从这层意义来说,衢江难道仅仅是单纯的水域,她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充满符号意义和张力的文化空间吗?
三
当商业文明和具有开放体系的儒家文明在这块土地上强烈碰撞之后, “工商皆本”的思想便深深楔入这块“俨然邹鲁”的三衢大地。
如果说,徽商等商帮的蜂拥入衢,席卷起衢江两岸千层商业文明大浪,那么,到了明朝中叶,在徽商、晋商争雄之时,以水亭街为节点,辐射浙江中西南部的龙游商帮的崛起,把衢州商业文明拉到了一个崭新高度。
龙游商帮作为当时十大商帮之一,是一个颇具号召力的商人集团。这个集团集合了当时衢州府所有商人,因其中龙游县商人人数众多,经商手段高明,故称“龙游商帮”。“以儒术饰贾事”,这是时人对龙游商帮的诠释。正是在儒学文化的浸润下,龙游商帮没有蹈他人之辙,在当时最为流行的盐、票号等行业做文章,而是在印书刻书贩书业中独占鳌头,因为此举,既可行商,亦可从事于文化传播。
正是这种开一代儒商风向的“龙游商帮”,也让一向名士不为商人立传的时风得以扭转。龙游商人李汝衡,拥有重资,常备百余辆(艘)车船运销货物,把丝绸远销到湖北一省十五郡之地。李汝衡拥资巨万,也乐善好施,极为慷慨。为晚明名士、曾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兼太子太保的湖北人李维桢所崇尚,并为其立传,《明史.文苑传》将李维桢与唐寅、文征明等名重一时的文豪同列,这就在中国商业史上也极其罕见。
四
说得似乎有些远了,实际上,笔者无非是用大量地篇幅来证明,天王塔并非是衢州固守盆地的“罪魁祸首”。相反,围绕着天王塔游移摆动的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让衢州在一守一进之间游刃有余,从容不迫。守进相联,盆地文化的核心是守,千百年来,正是因为衢州守着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一湾清水,这万里青山,没有急功近利去糟踏她,才有今天丽日蓝天的衢州,才有今天拥有随处可游泳随处可饮水的绿源衢州,才有今天蓄势待发的底气和后劲,才有……
盆地文化遇到了运河文化冲撞之后,激荡起地朵朵浪花便是“进”。这个“进”,往前来说体现在“无远弗届”的“龙游商帮”,就现在而言,则体现在驱驰商场,纵横九州的新衢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重修天王塔,并不是简单纯粹地复制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旨在激活一千多年的这座古城生命,点燃一千多年这座古城的激情。
在这种思维导向下,重建天王塔也成不可逆转的民意潮流。2013年12月4日,作为旧时衢州古城地标性建筑的天王塔遗址,终于在61年后的今天重见天日,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此次天王塔遗址“现身”,是自塔身被拆除后的首度重现。此前,所有有关天王塔的资料只有一张被拆前夕的黑白照片。这也正式拉开了衢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恢复重建天王塔的帷幕。
经过征集资料、考证、勘探、设计、建设,两年以后,沉寂63年的天王塔终于破土而出,雄姿重现。
据说,结顶这一天,很多老衢州人结伴而至,仰塔长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