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我和空气“坏分子” 打交道30年
我和空气“坏分子” 打交道30年
2015-01-13 A7版
美丽杭州这一年 人物、数据和影像4
希望杭州看见
蓝天白云的日子再多些
记者 刘云 通讯员 裴斐 摄影 陈中秋
洪盛茂,杭州环境监测中心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从1984年开始,他就监测空气、研究空气,可以说,他的工作,和生活在杭州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开起玩笑来,他说,这么多年的工作,和他打交道的都是空气里的“坏分子”,最早是PM100,接着是PM10,后来又变成了人人都关心的PM2.5,接下来还会有PM1。
他的工作,一年年算过来,其实也是杭州这么多年以来的治气之路。
2001年,监测站成立了一个团队,开始做空气污染物课题研究,洪盛茂是团队成员之一。
那一年,杭州刚刚脱离了PM100的困扰。PM100,也叫总悬浮颗粒,像头发丝一样大小的灰尘,肉眼都看得到。
PM100好转了,空气里最多的“坏分子”,就变成了个头小一些、肉眼已经看不到,但可吸入的颗粒物——PM10。2001年—2002年那两年,是PM10的“重灾年”,年年超标,治理过后,PM10浓度逐步下降,从120微克/立方米,控制到了80微克/立方米。
把脏空气里的PM10过滤掉,PM2.5又来了。
从2005年开始,洪盛茂又开始研究PM2.5。
“空气,人人都要呼吸。大约是2011年,一下子街头巷尾都开始讨论PM2.5了。”洪盛茂说,监测站的压力一下子就大了很多。也是那个时候,在全面研究PM2.5的同时,洪盛茂开始了对PM1的研究。
PM1,比PM2.5要更小,一口脏空气吸进去,可以直接到肺里。虽然,杭州现在的头号问题还是PM2.5,但洪盛茂说,他的工作要有前瞻性,要尽力在空气变坏以前,想办法,防止它变坏。
事实证明,他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虽然,可能杭州的蓝天、白云、好空气和市民的要求还是有差距,但也在进步。就拿去年(2014年)来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有228天,较2013年增加11天,全市PM2.5年均比2013年同期下降了7.7%;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浓度分别也比2013年同期下降了25%和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