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货币政策取向并未改变 分享 人民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17.06.2016  11:29

  判断货币政策的取向,不能仅看个别月份数据,也不能只盯住一两个指标,而需要结合各方面因素进行全方位分析。稳健是对我国货币政策当前形态的客观描述,在“去杠杆”的背景下,宽货币不会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取向
  中国人民银行6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信贷规模较4月出现明显反弹。在4月信贷增速一度放缓之后,5月信贷增速有所加快在市场预料之中。但有观点认为,四五月份信贷增速“一慢一快”体现出货币政策在紧与宽之间的“摇摆”。
  观察货币政策的稳健性,仅仅看个别月份数据就下判断是不准确的。为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考虑到金融稳定的大局,货币信贷月度数据出现一些起伏是正常现象。从季节性因素考量,一季度贷款往往增加较多,银行项目储备大量消耗,使得4月份成为传统上的贷款小月。在经历低点后,5月信贷增速又往往会转暖。因此,需要看几个月乃至一年的平均、整体情况,才能对货币政策稳健与否作出合理判断。
  尽管如此,对于当下我国货币政策的取向,市场上仍然存在不同的看法。有观点认为,当前货币政策较宽松,广义货币M2增速近年来一直较快,保持在13%左右,5月信贷增速重回“增长轨道”似乎也印证了这一观点。也有观点认为,我国货币政策仍然偏紧,观察央行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出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央行资产负债表开始收缩,相比之下,全球多数央行都在加速扩张其资产负债表。
  在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多变、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当前,我国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是多方面的。正因如此,货币政策需要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等多个目标间取得平衡。还需要保持资本流动和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减少资本流出压力,防范货币大幅贬值风险等。
  因此,判断货币政策的取向不能只盯住一两个指标,而需要结合各方面因素进行全方位分析。从今年前几个月的情况来看,虽然下行压力继续存在,但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涨幅逐步回升,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环比增速开始由负转正,经济运行显示出一些积极势头,结构调整继续取得进展,市场预期有所改善。在经过季节、基数因素调整并考虑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债务置换等因素后,当前总体上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仍是平稳正常的,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各种市场利率也保持在低位平稳运行。
  可以说,稳健是对我国货币政策当前形态的客观描述,也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的、我国货币政策的取向。在“去杠杆”的背景下,宽货币不会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取向。正如此前权威人士所说,在利用货币扩张刺激经济增长边际效应持续递减的情况下,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金融形势更为复杂多变,同时,各国也都追求在更多经济目标之间的平衡,如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金融稳定等。货币政策仍然面临挑战,需要更加注重货币政策多重目标的平衡、需要在总量目标与价格目标之间权衡,货币政策更需要与财政政策、结构性改革等政策进行协调。一些国家在加码量化宽松、负利率等仍然收效甚微之后,正在寻求更多的刺激政策。
  相较之下,虽然我国当前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但经济增长仍处于中高速水平,核心通胀较为稳定,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如存款准备金等仍有较大的调节空间,货币政策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尚无须将宽货币纳入我国货币政策的选项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