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货币政策为改革创造条件

15.03.2015  23:32

  最近一段时间来,中国市场出现了一种担忧通缩的情绪,这部分反映了一些人希望央行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从而刺激经济增长以及资产价格上升,让投资者也在此过程中获利或解套。而3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会 ”期间召开记者会时的表态,打消了市场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尽管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加大,且有通缩迹象,但中国巨大的货币存量很容易被预期刺激起来,毕竟中国曾经历长期的资产价格快速上涨,为规避通胀损失人们购买住房保值增值,地方政府和企业大量借款用于投资,土地、字画、农产品等商品都连番被炒。如果央行发出宽松信号,那么大量资本可能卷土重来炒作,冲击经济转型与去杠杆的过程。
  正是在此背景下,周行长表示目前广义货币供应量也就是M2的增长仍是适度的,没有改变稳健的货币政策状况。他解释说,货币政策究竟是松是紧,文字的描述只有五个大的范畴:一是叫宽松的货币政策;二是叫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三是叫稳健的货币政策;四是叫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五是叫从紧的货币政策。在每一个范畴里,向左向右都可以有灵活性的调整,但是从一个提法换到另一个提法,这个台阶一般比较大。
  由于去年央行用了一些创新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实施结构性的定向宽松政策,因此,一些人认为,央行口头上表示维持中性的货币政策,而事实上却是不停的刺激。而周小川解释说,这些灵活性的工具相对于国民经济的体量,其用量并不大。但是,这些结构性的政策不管是针对存量还是增量,在钱注入一段时间后就会汇入整个经济体,结构性的作用会淡化,成为总量政策。因此,他表示对于流动性管理、基础货币投放的结构性政策,不可把它的作用估计得过高。
  在此次记者会上,周行长弱化了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作用,更多强调以M2观察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并重视CPI的变化。他同时强调,PPI连续37个月为负主要是全球性压力所致,特别是最近一轮的油价、大宗商品、铁矿石价格的下降,对PPI的影响会比较大。
  去年中国CPI为2%,今年2月回落至1.4%,这表明物价出现回落走势,但不意味着中国步入通缩阶段,至少在CPI为负前不构成通缩。物价的变化需要放在一个更长的周期内观察,而不是通过一两个月内的变化就做出判断。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钱颖一近日曾表示,如果CPI稳定在1%-2%之间,是政府“非常非常乐见的”。
  中国已经将结构改革置于更重要的位置,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必须服务于改革,任何改变中性政策而实施刺激的政策,都将违背改革的初衷。因此,资本市场寄望于央行“救市”的想法不应该再有。在输入性因素导致物价下行的背景下,中国依然可以趁机推动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以稳定CPI.2015年将依然处于“新常态”之下,改革将成为经济领域最重要的任务,而货币政策将为改革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