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助推湖北粮食“十一连增”

02.08.2016  23:07

十二五”以来,湖北省科技厅整合全省粮食产业技术优势和创新资源,加强科技与粮食产业的对接,在促进粮食产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进步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

一、科技成果取得突破

十二五”以来,湖北省粮食产业链科技创新工作迈入快车道,取得跨越式发展。在品种选育方面,审(认)定粮食作物品种80多个,品种性能优越,深受市场欢迎。其中杂交稻广两优272获农业部超级稻认定;20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其中,“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2013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红莲型新不育系珞红3A与超级稻珞优8号的选育和利用”,获得2013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得品种权20多项,专利10项,制定技术标准(规程)40多项,鉴定技术成果20多项。在稻麦玉三大作物品种经营权转让方面,共转让10多个水稻新品种经营权,转让总金额超过2000多万元,其中优质高产杂交中稻“广两优香5”转让给湖北惠民种业公司,到账金额402万元,创下湖北单个水稻品种转让费新高。鄂麦170获得市场高度认可,转让费达100万元,创造了湖北小麦品种转让费新纪录。玉米新品种“华玉11” 转让给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同转让金额1000万元,刷新了湖北单项农业科技成果转让的最高记录。

二、支撑能力明显提高

粮食产业链研发的一大批粮食作物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在全省应用推广,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粮食“十一连增”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十二五”以来,湖北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6%,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3%以上。2014年湖北粮食总产516.83亿斤,比2013年增加16.57亿斤,增长3.31%,实现了面积、总产、单产同步增加,襄阳市成为长江中上游第一个粮食产量过百亿斤的市,湖北稻谷总产量达179亿公斤,全国第五,仅次于湖南、江西、黑龙江、江苏,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1万亿元,食品工业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粮油工业跻身全国“四强”,大米加工量均居全国第一位。

三、品种质量逐步提升

提质增效是湖北农业的发展方向。湖北是水稻种植大省,也是大米输出大省。粮食产业链将培育并推广高档优质稻作为促进湖北农业提质增效的突破口,先后育成了高档优质稻鄂中5号、广两优5号、华润2号等优质稻品种。京山国宝桥米公司、福娃集团等十多家大型加工企业和县市粮食储运公司等依托鄂中5号品种采用订单农业进行产业化开发高档优质米。农民种植该品种的收益比种植一般水稻高50%以上,企业利用该品种开发的大米产品的价格是一般优质大米的3-5倍。鄂中5号累计种植已达1000多万亩,农民增收25.9多亿元,企业增效20.7亿元以上。该品种同时被湖南、江西、安徽、福建、广东、海南等省大米加工企业引用。鄂中5号品种的种植极大地提高了湖北大米品牌的质量和在省内外的市场竟争力,取得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院所增名的多赢效果。

四、产学研合作紧密

通过引导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田大户是湖北农业的主力军的作用。通过积极引导和支持福娃、国宝桥米等粮食企业参与粮食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利用鄂中5号成功打造了国宝桥米和福娃大米两个中国名牌产品,并开发出有机产品4个、绿色食品6个。京山国宝桥米公司2010年荣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业十强”称号,2011年获“全国大米加工企业50强”,2012年获“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此外,还重点培育 “蕲春中健”、“洪湖浪”、“东坡大米”、“竹溪贡米”、“虾乡稻”、“德源石碾米”、“太子米”、“梁港贡米”、“瓦仓大米”、“龙湖天源”等10多个湖北地方特色优质稻品牌。 

(来源:科技部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