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支撑高原特色农业加快发展

21.03.2016  09:25

十二五”以来,按照《云南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2013—2017年)的决定》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决策部署,“十二五”期间,省科技经费中的农业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科技兴农”成效显著。
        一、省科技经费大幅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大幅增加
        “十二五”期间,全省农业领域获得国家科技项目支持135项,总经费28018万元。通过省级科技计划重大专项、创新强省、重点新产品、科技惠民、富民强县等1442个项目,支持财政经费69072.96万元,较“十一五”期间增长42914.92万元,增幅达164%。其中,以企业为主体承担的科技计划项目906项,支持财政经费43025.66万元;以高校院所为主体承担的科技计划项目119项,支持财政经费11986万元;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其他单位为主体承担的科技计划项目417项,支持财政经费14061.3万元。
        二、省科技计划农业创新成果丰硕
        “十二五”期间,省科技计划结合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需要,重点围绕云粮、云茶、云花、云烟、云畜、云蔗、木本油料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在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区域特色产业培育、精深加工等方面,组织实施了8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突破92项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出11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新产品。“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主要农作物新品种546个(其中:稻193个、玉米268个、小麦28个、大豆1个、马铃薯28个、蚕豆9个、油菜9个、甘蔗10个),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动物新品种1个(云岭牛),登记作物新品种384个,鉴定作物新品种53个。
        一是全省粮食实现十二连增。“十二五”期间,省内选育并通过审定的粮食作物品种达327个,为全省粮食连续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楚粳28号、云瑞88、云粳26,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甘蔗温水脱毒种苗生产技术入选农业部主推品种和技术。马铃薯新品种云薯401、宣薯2号、合作88、丽薯6号等新品种原种平均单产1.5吨/亩(较全省平均水平增长65%),一级种及产业化示范平均单产达2.2吨/亩(较全省平均水平增长70%)。“十二五”期间,每年在全省范围内遴选26个县区开展水稻、马铃薯、玉米、小麦等作物粮食高产创建活动,良种覆盖率达100%,共种植优质专用和高产品种近百个,其中85%以上为“十五”、“十一五”以来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支持选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累计示范面积达262.5万亩。
        二是经济作物效益提升。烟草、核桃、橡胶、鲜切花、咖啡、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面积及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培育花卉新品种累计419个,花卉新品种数和种类居全国第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宗鲜切花新品种占全国总数的90%以上,成为我国花卉新品种的孵化中心。全省可利用的木本油料良种已达267个,全省木本油料基地建设良种和采穗基地穗条使用率、合格苗使用率均达95%以上,永德县建立了规模居世界第一的澳洲坚果育苗中心。“热垦523”和“热垦525”两个胶木兼优橡胶品种被农业部遴选为主导品种。烟草品种选育、繁育、推广技术国内领先,烤烟种子供种占全国75%以上。全省甘蔗亩产从3.7吨提高到4.2吨,全省甘蔗糖份、出糖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蔗糖单线生产规模日处理能力达14000吨居全国第一,蔗糖企业绩效达标评比全国第一,工农业总产值达250余亿元。
        三是科技支撑畜牧业发展能力增强。“滇撒配套系”、“滇陆”猪通过国家级新品种审定,云南省9个畜禽品种列入国家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56个品种列入全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其中新发现的畜禽遗传资源18个,是云南省畜牧业发展的潜在优势。通过实施生猪、肉牛、蛋鸡、奶业等4个畜牧业重大专项,累计解决关键核心技术17项,申报专利37项,制定行业、企业标准14个。2014年12月8日,“云岭牛”正式获得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颁布的畜禽新品种证书,成为我国首个自主培育的三元杂交肉牛品种,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第4个、南方第一个自主培育的肉牛品种。
        “十二五”期间,全省应用类科技成果登记3498项,其中农业类科技成果登记1162项,占33.2%。农业类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省级科学技术奖励218项。农业类获奖项目中,农作物品种创新、产业技术升级、新产品研发等重点领域的获奖成果195项,占获奖项目总数的89.4%。
        三、农业科技合作增添新动力
        在国内农业科技合作方面,“十二五”期间累计资助科技经费6742万元,带动社会投入7.78亿元。通过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澳门科技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单位在粮食、花卉、畜牧、蔬菜、茶叶等优势特色领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对品种选育、良种育苗、配套技术、疫病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进行共建合作,提升了云南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水平,取得了突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对外交流合作方面,“十二五”以来,省科技厅通过组织互访交流,举办(承办)“中国—南亚国家科技部长会议”、“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云南—老挝科技合作对接会”、中国—东盟科技论坛”,组织参加“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泰国科技展”等活动,已经与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南亚东南亚国家科技主管部门成功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及工作对话机制,进行了工作会议对接和协商。当前,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全省正全力开展“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和“中国—东盟创新中心”建设。举办“中国—东盟花卉产业实用技术培训”等多期援外技术培训班,培训来自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学员近300名。
        四、新型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农业成果推广应用
        通过“园区+基地+企业+科技人才”的方式,汇聚各类创新要素和服务资源,支撑高原特色农业上下游创新链融合发展。2012年以来新增13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数达到16个。“十二五”期间,共认定云南省农业科技园区17个、云南省优质种业基地437家、云南省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470家、云南省农业科技示范园638家、云南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423个、创新型试点企业116家(农业领域);共选派云南省农村科技辅导员1127人、云南省科技特派员3596人、国际科技特派员16人,选派“三区”人才3071名到云南省边远贫困山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以及周边国家开展科技服务。以园区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农村科技研发示范推广体系初见雏形。
        五、农业创新平台建设上台阶
        “十二五”以来,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再上新台阶。“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科技部认定,成为云南省首个农业领域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省共认定涉农类重点实验室1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6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院士工作站26个、专家工作站21个。通过开展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建成基层服务站点10971多个。通过各类综合性、行业类和企业创新平台的搭建,进一步加快了云南省现代农业产品开发、技术转移、资源共享步伐。

(来源:科技部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