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研讨会综述

05.06.2016  21:20

              习近平总书记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在全省社科界产生了强烈反响。5月24日,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召开学习研讨会,邀请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专家学者围绕讲话精神展开学习交流,为繁荣发展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建言献策。现将有关观点综述如下:

  1

              深刻理解哲学社会科学的当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郑新浦(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基本遵循。我们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第一,哲学社会科学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将哲学社会科学放到国家实力层面,这是一个总的定位。第二,过去中央也提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样重要”,现在提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这实际上是将哲学社会科学提到了与自然科学同等的高度。第三,放在历史发展的视野来看,习近平总书记讲“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这凸显出在探索理论发展、用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实质,增强我们的信心,特别是我们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同志,更应该把它掌握好、理解好、贯彻好。

  徐明华(省科学发展观与浙江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一个纲领性的文献,它讲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实际上超越了哲学社会科学的边界,具有战略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我的理解是,经济社会的进步,一方面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另一方面离不开制度的创新,两者缺一不可。技术的创新靠的是科技的积累,它抬高了技术创新供给的曲线;而制度创新靠的是社会科学的积累,它能够提高自主创新供给的曲线。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科学知识的积累,就有什么样的自主创新,就会有什么样的道路。从这个角度讲,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服务于体制机制创新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积累。

  李植斌(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强调“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这是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期待,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定位。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要为我们的时代精神作指导;另一方面,我们的时代也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资源。现在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理论创新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对理论创新的需求,实际上给了我们一个宽广的发展空间和平台。

  2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

  梅新林(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省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省特级专家):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用较长篇幅作了阐述。我认为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是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三是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决定了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它的指导思想。但是在有的领域,存在“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现象,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三个“”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徐明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定要坚持在“”的问题上下功夫。首先要解决真学真懂真信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从诞生至今,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第二要真做真干。邓小平同志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实干兴邦,我们要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体现到我们所有的工作中去。

  何忠礼(省南宋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但是在高校的教学中、在网络等媒体中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日益空泛化、边缘化、标签化的现象,确实令人担忧。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学者,我们要捍卫、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我们的责任。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系统,发展没有止境,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郑新浦:首先,哲学社会科学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要努力成为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其次,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努力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最后,要发挥好基地宣传阵地的作用,我们要加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理论阐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阐述,各个基地要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同时注重青年研究人才的发现和培养。

  3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

  梅新林: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强调,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怎样理解?我觉得有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第二个主题是要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也就是中国传统怎么样做到创造性地发展和创造性地转化。这里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宋代张载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几句话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面,有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内涵,还有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今时代应该加以弘扬,这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然而,现在高校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遇到了一些挑战,特别是一些理工科大学生基本上不学传统文化,他们的传统文化知识要么来自中小学,要么来自互联网——传统文化、人文科学传承不下来,这里面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王勇(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强调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要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实际上我们一直以来要做的,就是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发出中国的声音,要走向世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发掘我们传统文化的底蕴,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创造一个中国的话语体系,掌握这个话语权,这很重要。在中国的语境中间,我们各个专业要把握自己的话语权,不能人云亦云。

  王俊豪(省政府管制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省特级专家):坚持问题导向十分重要,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创新往往从认识问题开始,是一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觉得问题导向在高校部分研究人员中还体现得不够。一些研究人员通过简单的模型建构和数据分析展开研究,没有深入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浙江的伟大实践来挖掘既有现实价值又有理论意义的问题,这是不足取的。要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从现实出发,找准问题,并加以创造性的解决。

  4

              提炼浙江经验  讲好浙江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为理论建构提供了重大契机。

  顾益康(省农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总结提炼浙江实践经验,讲述好浙江故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有益经验。在这方面,浙江省农民发展研究中心近年来把研究重点定位在“中国特色‘三农’现代化道路怎么走的浙江经验”总结和提炼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就是要挖掘、总结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与创造。

  梅新林:南宋以后浙江人才辈出,浙江的文化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样好的基础对于浙江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浙江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要走在前列,必须提出一个社科繁荣发展的目标和规划。浙江的实践对全国乃至世界都有示范和借鉴作用,所以浙江的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大的课题和资源。浙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可以大有作为。

  陈畴镛(省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浙江在互联网经济的创新发展、“两化”深度融合、网络经济造福百姓、互联网安全和网络生态建设、利用互联网改革政府治理等方面的实践走在全国前列,必须把这些“浙江故事”讲好。讲好“浙江故事”是我省学者的责任,也是机遇。

  徐明华:浙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排头兵,站在浙江的最前沿,实际上就是站在中国道路的最前沿,所以要对浙江有充分的自信。对浙江经验的提炼和概括,实际上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贡献。浙江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责无旁贷,要推出更多的高水平成果,确立更强的理论自信。

  项国鹏(省浙商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深入浙江现实,开展扎实的调查研究,强化本土化研究意识,提炼科学内容,不能仅仅套用西方理论与分析模型加以简单验证。同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遵循国际规范的研究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加强国际交流,开展平等对话与充分沟通,真正讲述好和传播好“浙江故事”。

  李植斌(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作为一个应用型的研究基地,始终贯彻问题导向,以浙江的生态经济、文化和科技等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讲述着浙江故事。例如,我们研究中心每年结合浙江省的具体情况,撰写一个生态发展报告专题,去年的主题是关于“五水共治”,今年的主题是生态文明制度,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

  郑新浦:习近平总书记的许多治国理政思想在浙江是可以找到原点的,比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浙江法治建设等。要从浙江生动的实践总结提炼出一系列创造性的理论成果,这是浙江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一个核心任务。很多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地真正聚焦于浙江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研究,有丰富的研究素材,有专门的人才队伍,应该有能力、有义务研究好、宣传好和诠释好浙江故事。

  5

              培育新兴学科  强化学科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下一步,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要通过努力,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

  梅新林: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于学科建设的规律性进行了精炼的概括。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水平。其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要使两者的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最后,重点学科和冷门学科必须充分重视,必须有人甘坐冷板凳去研究,不能急功近利。冷门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这些冷门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要重视,确保有人做、有传承。

  王俊豪: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基本确立,但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得这些学科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突破点。这一点非常有高度。我们研究中心就是在重视和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政府管制经济学是经济学、法学、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等多学科交叉而形成的新兴学科。多年来,为加快学科发展,我们以开放式研究平台模式运作,不断整合校内外不同学科的人才,使其成为我国政府管制领域首屈一指的研究机构。

  王勇:每一个学科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要尊重其内在的规律。就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而言,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其次,要加快哲学、政治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等起支撑作用的学科的发展;再次,要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最后,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

  王雅芬(浙江工商大学科研处副处长):人文社会科学也可考虑与自然科学交叉,形成独特的新兴的交叉学科,从而推动学科发展。例如,经济学与神经科学结合,通过实验方法开展研究,能取得诸多突破性成果。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哲学社会科学也应当加强实验室的建设。

  项国鹏:加强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愿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投身学术研究的熟悉本土、放眼全球、抱负远大、功底扎实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尤其是青年人才,他们关系到事业传承,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各种支持,并激励他们以高质量研究成果回报国家与人民。

  邵清(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省内不少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实际上都是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为基础的。比如省生态研究中心,涉及包括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旅游学等在内的诸多学科。这类研究基地要发展好,形成高质量的成果,首要一条就是要把握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规律。未来我们要以培育高层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平台为抓手,推动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快速发展,最终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

  6

              加强党的领导  培育新型智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当前和未来,要建设一批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

  郑新浦:坚持党的领导,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障。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我们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略是我们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在省委的部署下,我们迎来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春天。未来是美好的,我们今天的努力和付出是值得的。对于省社科联来说,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使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智库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尽管目前大多数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智库,但大家都在积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有的基地在做好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提出的一些应用成果被省委省政府甚至中央有关部门所采纳,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实际上已经扮演了“新型智库”的角色。未来,要继续发挥好各个基地的优势,聚焦研究方向,塑造自身特色,推动更多有条件的基地由传统的研究平台向新型智库转型升级。

  梅新林:作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特定领域核心研究平台,如何大力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是摆在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正视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一些问题,比如新型智库建设实际上大家都在做,但成果不平衡;部分智库在研究成果方面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部分智库存在“重形式传播、轻内容创新”问题。智库要求是非常高的,既要有基础研究又要有应用研究,必须对国家、对区域的战略有特别深入的调查研究。

  王俊豪:浙江省政府管制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每年都要完成国家相关部委的若干委托咨询项目。扮演好智库角色,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方面的智力支持,会得到很多的回报,对研究平台及其所在学校的发展、对学科建设都是非常有好处的。例如,在国家有关部委的重视下,我们中心成功设立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人才项目,也就是专门培养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领域高端人才的、全国唯一的博士点。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积极由传统研究平台向高端智库转型,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出更多的对策研究报告。这应当成为应用研究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要争取在这方面有比较大的突破。

  王勇:没有基础研究的底蕴就不可能提出卓有成效的对策建议。实际应用都是在长期的基础研究基础上,把一些成果实用化。智库建设过程中,应当打破应用性和基础性的两分法,智库就是要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应用性的对策建议。


省社科联科研管理处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