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龙岩谱写林改辉煌新篇章

26.07.2017  11:55

  盛夏时节,走进闽西,人们不禁倾心于这里红与绿的底色:红,源于繁荣的红色文化与世代相传的红色基因;绿,便是绵延的苍翠与舒心的碧水蓝天。

  红色闽西传承红色基因、奏响绿色的主旋律,这一切源于15年那一场被称之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又一次伟大革命”的改革——闽西人民敢为人先,率先点燃林改星火、步步深化,解放了被束缚已久的林业生产力,激活了一度沉寂的山林。

  沐浴林改春风,十五载励精图治。从绿色生产到绿色生活,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奏响绿色发展协奏曲,让群山变“绿山”,让林农坐守“金山”,让山区转型有了“靠山”。

  林改春雷响: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群山怀抱里,一座座新楼掩映在翠绿丛中;茂林修竹之下,林下经济焕发出生机活力,这是闽西大地上一种常见的景致。

  然而,时间倒流15年,谁也想不到会有现在的好日子。

  改革伊始,集体林产权不明晰、经营主体不落实等经营体制机制和利益分配上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严重挫伤了林农的积极性。林农对集体林不想管、不敢管,而村集体又管不住、无法管,陷入乱砍滥伐难制止、林火扑救难动员、造林育林难投入、林业产业难发展、望着青山难收益等“五难”问题。

  改革势在必行。

  2001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武平县出台了全国第一份林改规范性文件、颁发了全国第一本林权证,创造了林改的“武平经验”。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万安镇捷文村村民李桂林,是全国第一本林权证的持有者。“我当时分到了259亩林地,有了证就等于吃下‘定心丸’,心想山是我的了,我有权管了。”李桂林说,“林改后,每个村民都是护林员,村里没有发生一起森林火灾,没有发生一起涉林矛盾纠纷,也没有发生一起盗砍滥伐林木案件。

  2002年6月21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专程来到这个距省城最远的山区县调研林改工作,作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林改的方向是对的。要脚踏实地向前推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等指示,为武平林改一锤定音。

  2003年,福建全省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006年,福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并得到中央认可。

  2008年,我市林改“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做法作为核心内容,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近年来,龙岩也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等称号,7个县(市、区)有6个被评为省级森林城市(县城)。

  我市林改的成功实践,为全省和全国林改起到了探路子、树典型、作示范的作用,对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增绿与增收:生态经济效益相辉映

  “‘分山到户’仅仅是林改的第一步,如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才是林改的核心目标和关键所在。”市林业局局长张田华如是说,近年来,我市不断开拓创新,激活连串配套改革,不懈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7月21日,记者从市林业局了解到,从2002年至今,全市共完成造林绿化47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01年的73.1%提高到目前的77.91%,长期居全省第一位、全国前列;森林蓄积量从6700万立方米增加到1.21亿立方米,增长八成,长期居全省第三位。

  林业金融服务平台、创新担保方式、创新贷款模式、开展森林综合保险……为了使广大林农手中的林业资产变成资本,我市展开了以林权抵押贷款为中心的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有效缓解了评估难、担保难、收储难、流转难、贷款难问题。

  武平县城厢镇的造林大户李福明无疑是这场改革的受益者,2013年,李福明拿出林地进行评估,不到一个星期就贷了10万元。去年他又贷了30万元。

  手里有了钱,造林不再慌。从2002年至今,李福明通过与人合股等方式,不断扩大造林规模,带领当地村民种植杉木、竹林等5000多亩。“如今一立方米杉木利润在500元以上,毛竹年收益也有几十万元,山林真正成了林农的绿色银行。

  同样尝到甜头的还有长汀县河田镇红中村村民刘静美。2006年,她租赁了位于水土流失重灾区的4470亩的山场,种植杉木、毛竹、马尾松,并成立东源家庭林场。2013年开始,东源家庭林场连续三年向银行申请林权抵押贴息贷款每年200万元,加大了林业生产的投入。

  随着山上森林资源的不断增长,林场每年可实现年利润149.3万元.同时,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治理,昔日满目疮痍的山场,如今已是郁郁葱葱,正向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目标迈进。

  林权抵押贷款无疑给林农雪中送炭。如今,一笔笔贷款实实在在地暖在林农心坎。今年我市于全国率先发放“惠林卡”,实现林权直接抵押贷款,并对2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实行免评估,解决了林农融资难的问题。

  “到2016年底,全市林业贷款累计达44.8亿元,其中林权抵押贷款21.29亿元,盘活了森林资产,实现了资源变资产变资本。此外全市森林在保面积1548.2万亩,2016年全市林农、林企获得保险理赔5154.6万元,既分散化解了金融风险,也最大限度挽回了林农经济损失。”张田华告诉记者。

  近年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原则,龙岩市委、市政府接连出台政策,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扶持发展林下经济、花卉苗木、竹业产业,对森林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开发。

  截至目前,全市建立了2个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县、3家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3家林业上市公司,龙岩成为了全国重要的盆花生产基地,西洋杜鹃、国兰、蝴蝶兰、富贵籽、红掌等五大特色盆花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如今,连绵起伏的群山,成为林农的金山银山。

  一项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321.2亿元,比2001年增长8.4倍,平均每年增长15.2%。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达3360元,比2001年增加10.5倍,重点林区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林业收入占比超过一半。

  不砍树也致富、保生态也受益。自2001年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龙岩的群众造林护林蔚然成风,林下经济方兴未艾,林农收益明显增加。

  探路变拓路:树起绿色发展新标杆

  林改,把荒山育成“绿山”,让发展有了“靠山”,也让生态日益成为闽西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生态建设的深入推进,一些位于交通主干线、水源地等的商品林被划入重点生态区位禁止砍伐。“辛苦种下的树既不能变现,也没法拿到银行抵押贷款。林农的苦恼也是当地政府的苦恼。”广大林农陷入了困境:不砍,林农利益受损。砍了,生态效益受损。有没有一个两全之策?

  改革中遇到的问题,需要用改革来解决。“我市探索创新,率先全国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工作,并在武平县和新罗区开展了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试点。”张田华说,按生态功能强弱,实行分类补助,并形成长效的补偿资金投入制度,实行“一卡通”直补到户。

  李桂林家260亩山林,其中100多亩在捷文水库边上。这片林子山高路险,进出不便,如何开发利用曾着实让他发愁。“赎买之后,每年每亩有固定租金,另有天然林停伐补偿款。不用操心,每年可净挣几千元。”李桂林高兴不已。

  在龙岩,像李桂林一样享受政策红利的比比皆是。据了解,全市目前共完成赎买面积1.5万亩,建立生态公益林“占一补一”储备库2.92万亩。原本待砍伐的商品林,立马变身为公众的绿色不动产,有效保护了青山绿水。

  发展不止步,改革不停顿,唯有持续改革才有创新动力。近年来,我市先后在全省率先实行不炼山造林、禁止采伐天然阔叶树、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分类补偿和管理绩效考核等制度,对护林员实行“乡聘、站管、村监督”选聘模式,管护费由县级统筹,为管好森林生态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全省率先以设区市政府名义发出通知,下达“十三五”期间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除省规定的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地保有量、天然林保护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外,还将森林资源培育、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盗滥伐林木案件等指标和工作纳入考核体系。”张田华说。

  此外,市林业局积极联合司法、行政、人民调解及其它各方面的力量,把调解工作全面贯穿于涉林民事、刑事、行政各个领域,贯穿于诉前、诉中、判后各个环节,构建涉林纠纷“大调解”格局,林权纠纷持续减少。2016年,龙岩林业综治考评居全省第一位。

  当前,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

  “绿色生态是龙岩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潜力。”站在新起点上,作为全国集体林权改革的先行者,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推进林改与生态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与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结合起来,始终坚守保生态、促民生两条底线,更好地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记者 石芳 通讯员 罗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