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禁毒社工工作开展五年,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是什么让他们坚守禁毒第一线
因为每一份坚持都能换来一份希望
今天是“6·26国际禁毒日”,让人们牢记防毒拒毒的日子。
去年此时,我们讲述了一线缉毒民警的尖峰时刻,也听过了误入歧途人员最深刻的忏悔。而在又一个国际禁毒日到来之际,本报请来的是三名杭州的首批禁毒社工。
2010年下半年,杭州市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179名专职禁毒社工,今年刚好是他们工作的第五个年头。
禁毒社工们究竟在做哪些工作?这次,来听他们讲讲工作中的酸甜苦辣。
另外,今天下午,我省禁毒委还将评出“浙江首届最美禁毒人”,除了禁毒社工外,参评人员还包括了戒毒医生、缉毒民警、禁毒志愿者和改过自新后投入禁毒公益活动的热心人。
我们同样要为他们点赞。
杭州下城朝晖街道社工王瑾:
父子间的结,她帮忙解
“6·26”前夕,要想“逮”到禁毒社工好好聊一会儿,其实挺不容易的,只能见缝插针。
上午9点,朝晖街道禁毒社工王瑾一到办公室,还没坐稳就打开电脑,接收检查专用网内的新资料。
目前需要她管教帮扶的在册人员,已经突破100人,通过维护系统来查看他们是否有定期来接受检查,成了王瑾每天必查的功课。
最近,王瑾正在研究一些先进国家对于吸毒人员的帮扶办法,希望能多开发一些管理方式。所以,在完成每天必查的内容之外,她还要搜索对自己有用的这方面信息。
临近午休时间,有人敲响了办公室的门。推门进来的,是社区康复人员小李,但是今天并不是他的“报到日”。
“王姐,我手机坏了,这两天没法联系,过阵子想换一个,怕你找不到我,先来和你说一声。”
小李是朝晖街道的居民,30多岁,和父母住在一起。本来他前程不错,但今年春节后却因为沾染毒品被查获。
“刚开始他很颓废,规定的报到日,要么拖拖拉拉,要么联系不上。我找到他的家人,才知道他家里已经闹翻了,父子俩甚至连话都不说。”
王瑾出马做工作。“小李其实还是想改好的,但感觉家里人都不信任他。他每次出去办点事,他爸爸都要跟踪,盯得很紧,让他很抵触。”
李爸爸也大倒苦水,说儿子经常接到一个电话就出门,有时晚上也不回来,让他越来越怀疑。
“你逼得越紧,效果越不好,毕竟他30多岁了,还是要面子的。”王瑾劝导完李爸爸,转身又说小李:“你说你去滨江见朋友,怕打的贵才借住,那至少和父母讲一下去干什么,不回家为什么不发条短信呢?”
几次来回沟通处理,王瑾为这家人搭建了一座桥梁。
而小李也越来越配合,戒毒情况很不错,僵化很久的家庭气氛总算有了好转。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通讯员 华敏 本报记者 朱寅 编辑: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