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和杨振宁用过的大学国文课本 时隔70余年重现江湖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时教创作
西南联大时期的汪曾祺,最大的感受是很自由。
1944年,联大中文系教授在昆明联大新校舍合影(左起:朱自清、罗庸、罗常培、闻一多、王力)
《西南联大国文课》
作者:大一国文编撰委员会 编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0 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也会专心探讨《红楼梦》
从1938至1946年间,中国曾有一所存在不满9年的大学,就读学生不过8000人,而且条件简陋,生活艰苦,但前后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闻一多等300余人,他们都是各个学科、专业的泰斗、顶级专家,并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其中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四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六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近百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所大学叫西南联大,由因抗战西迁的名校北大、清华和南开合并而成。大一的国文课是一门面向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也就是说文理生都得上。授课老师有杨振声(教育家)、朱自清、闻一多(文学家)、王力(语言学家)、魏建功(语言文字学家)、浦江清(古典文学专家)、余冠英(古典文学专家)等众多名师。他们当时所用教材为《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由杨振声、朱自清、浦江清、罗庸(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等人主持参与的大一国文编撰委员会编订。近日,译林出版社根据国家图书馆所藏,校订整理重新出版了《西南联大国文课》一书。
前几年流行的民国老课本让我们看到了民国时期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如今,通过这本《西南联大国文课》,我们可以了解七十多年前的抗战名校是如何在简陋的环境下实现卓有成效的通才教育。
当年的国文课教材选了哪些文章?
教材以儒家经典《论语》开篇,以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结尾,如此硬朗、飒爽的风格贯穿始终,时在抗战,编者用意不言自明。
当时西南联大的学生汪曾祺回忆说:“这本书编得很有倾向性。文言文部分突出地选了《论语》,其中最突出的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超功利的生活态度,接近庄子思想的率性自然的儒家思想对联大学生有相当深广的潜在影响。还有一篇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一般中学生都读过一点李清照的词,不知道她能写这样感情深挚、挥洒自如的散文。这篇散文对联大文风是有影响的。语体文部分,鲁迅选的是《示众》。选一篇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是意料中事。选了丁西林的《一只马蜂》,就有点特别。更特别的是选了林徽因的《窗子以外》。”
我们翻看目录,发现其他入选的还有《汉书·李陵苏武传》、王先谦的《史可法传》、顾炎武的《日知录·廉耻》,观之便有一股浩然之气扑面而来。此外,魏晋不选庾信、鲍照,而选了陶渊明和《世说新语》;唐诗不选李白,而选了杜甫、白居易,以及边塞诗人王昌龄、岑参;唐文选了柳宗元《永州八记》而舍韩愈。这些选文充满清新之气,“联大学生为人处世不俗,夸大一点说,是因为读了这样的文章。这是真正的教育作用,也是选文教授的用心所在。”汪曾祺如是说。
西南联大是怎么上国文课的?
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火箭之父”王希季是西南联大1942年毕业的学生。他回忆:“我们那个时候进入西南联大是很幸运的。在大一,教我们的先生都是非常有名的,有的就是大师。国文这方面的大师,例如刘文典、闻一多、朱自清、罗常培,很多先生。每人就选一个课,每人选一篇文章,每个人轮流教两个星期,然后还作一篇文。我们从现代文学一直到古代文学,一直到《诗经》《离骚》都学完了。”
一个未来的航天技术专家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在七十年前的西南联大绝不是新闻,因为他得到的是一流大学一流教授的亲炙。
后来任教于北大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也对大一的国文课难以忘怀:“这一年度的‘大一国文’真是空前绝后的精彩;中国文学系的教授,每人授课两个星期。我这一组上课的时间是每星期二、四、六上午11时到12时,地点在昆华农校三楼大教室。……如闻一多讲《诗经》,陈梦家讲《论语》,许骏斋讲《左传》,刘文典讲《文选》,唐兰讲《史通》,罗庸讲唐诗,浦江清讲宋词,魏建功讲《狂人日记》等等。”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文 戴维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