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医二院等三大团队发现神秘“新蛋白” 有望研发出老年痴呆症治疗新药
老年痴呆症这个疾病对老年人危害很大,而且发病率很高,在65岁及以上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3%,而且目前没有效药物能延缓疾病的进程。昨天,从浙医二院传来好消息,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叶玉如院士研究小组与浙医二院神经内科主任张宝荣教授团队、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刘富友教授发现,新蛋白IL-33可逆转老年痴呆,有望研发出能有效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新药物。目前,这一研究成果已在美国权威科学期刊上发表。
老年痴呆症是一种以认知功能衰退为特点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这种疾病在6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约13%,同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大幅提高,在8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可能有一半以上都患有此病。中国属老年痴呆症的高发地区,目前患者人数超过600万,居全球首位,给家庭和社会经济造成沉重的负担。
浙医二院神经内科主任张宝荣教授说,由于老年痴呆症早期症状比较隐蔽,当病人处于临床前期或轻度认知障碍时期,极少被识别出来。大部分患者通过神经心理学的方法和脑成像被鉴定出来时,已处于中晚期。对于这些病人,目前没有效药物可以延缓疾病的进程,大多只能头痛治头、脚痛治脚,通过药物改善患者已经出现的症状,效果也不是很好。
研究团队通过对老年痴呆症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在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血清中,有一种叫sST2的蛋白明显增高,sST2是白细胞介素IL-33的诱饵受体,原本用作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IL-33蛋白功能异常,大脑清除淀粉样Aβ蛋白斑块的功能下降。
张宝荣教授解释,大脑的记忆和思考功能都依赖于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随着年龄增加,大脑中的Aβ蛋白斑块沉积下来,这些沉积物就像是大脑里的垃圾,会导致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丧失,最终导致神经细胞丧失,脑组织丧失,出现记忆减退、记忆丧失、产生幻觉等症状。
而IL-33蛋白能够调动神经小胶质细胞的活性,清除已经沉积下来的Aβ蛋白斑块,同时阻止新的斑块形成。研究团队发现,老年痴呆症患者大脑里的IL-33蛋白比非老年痴呆症患者少。
能不能通过补充IL-33蛋白逆转老年痴呆症的进程?叶玉如院士领导的研究小组与浙江大学张宝荣教授及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刘富友教授一道进行了动物试验,他们将IL-33蛋白注射到有老年痴呆症状的转基因小鼠身上,在短短一星期内,就成功逆转了小鼠记忆力衰退、出现幻觉等典型的老年痴呆症症状。这一研究成果目前已在美国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发表。
张宝荣教授说,接下去,他们还将进行动物毒理试验、人体临床试验等,如果一切顺利,有望在五年后研发出能有效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新药物。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祝洁炜 通讯员 方序 鲁青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