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三社联动”体制机制 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08.06.2017  23:20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三社联动”探索实践,充分激活社区治理的基本元素,使之相互支持、渗透融合,从而丰富了社区治理的资源,激发了社会组织的活力,壮大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升了社区治理和服务的水平,为推进“两富”、“两美”浙江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加强政策创制,为推进“三社联动”提供制度保障。2014年,我省基于“三社”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客观需要,将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块工作系统整合在一起,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三社联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意见》,民政部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省级层面首个推动“三社联动”的政策文件,理清了城乡社区建设和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发展的运行规律和联动机制。2015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的意见》,提出适当放宽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登记注册资金额和会员数,实行登记和备案双轨制,支持城乡社区成立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社会工作室,将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列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2016年,省民政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重点对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枢纽型、支持型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培育扶持、参与社区协商等做出明确规定。2017年,省民政厅起草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进一步加强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加快发展,着力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最近几年,我省每年都将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内容列入平安浙江考核,全省各地推进“三社联动”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2016年底,全省89个县(市、区)都以党委政府名义出台了“三社联动”的实施意见。

(二)厘清职责权限,充分发挥“三社联动”的主体作用。推进“三社联动”,提升“三社”能力是基础,为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推进:一是积极打造社区联动平台。目前全省城市社区3509个,农村社区27568个。以人、财、物保障为基础,以减负增效为抓手,不断增强城乡社区的服务功能。针对社区机构牌子多、创建达标多、考核评比多导致社区负担过重问题,全面开展集中整治,全省实现社区门口挂牌统一为“3+1”,机构牌子取消率达98.3%,考核评比、创建达标取消率达94.1%,切实为社区减负。96345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全省联网,热线服务向农村延伸,对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开展实名制信息库建设,并建立一对一关爱帮扶制度。完成96345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全省联网工程,72个分站点已全部实现数据联网,覆盖89个县(市、区),工作人员1415人,累计话务量达2000万人次以上。 建立社区服务项目制,制定出台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目录,提高社区服务专业化水平。启动实施社区工作领军人才库项目,推进社区工作者专职化。二是不断增强社会组织承载功能。近年来,我省社会组织每年以10%左右的比例增长,社会组织总数、增长数量和幅度都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全省经各级民政部门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有4.7万多个,纳入备案管理的社区社会组织已超过12.9万个(2012年2.6万个),涉及社区服务、卫生、教育、救助、帮扶、养老、助残、维权等各领域。近几年,我省社会工作服务组织也快速增长,目前全省共有登记民办社工机构676家,有城乡社区社会工作室7935个。我省积极推进枢纽型、联合型社会组织建设,为社会组织尤其是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提供孵化、扶持、培训、公益创投等服务。目前全省市、县两级已建立社会组织服务平台189家,实现了市、县全覆盖,大部分地区还将服务平台延伸到街道、社区一级,目前街道、社区层面服务平台已达2500多家。三是强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撑。近年来,我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省共有社会工作师和助理社会工作师22455人,其中在社区工作的有13433人(2012年4964人),占比60%。此外,我省温州、嘉兴等地还有社工员近万名,其中大部分在城乡社区工作。为壮大社工人才队伍,我省嘉兴、温州等地市委组织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要求机关事业单位40周岁以下的工作人员带头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城乡社区专职工作者积极参加考试。去年社工考试我省报考人数首次突破了2万人,今年报考人数继续增长。近几年,我省各地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全省共开发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13357个,其中城乡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11475个。各地通过教育培训、发放“持证”津贴、社会工作督导等方式,积极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水平提升和社区社会工作发展。

(三)整合各类资源,不断创新“三社联动”的工作举措。推进“三社联动”,促进“三社”有机融合是关键。为此,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一是加强领导促联动。每年年初,我省都要召开全省三社工作会议,对相关工作进行部署。省委、省政府建立了社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城乡社区建设的组织协调。各地都通过建立领导小组、协调指导小组、联席会议等形式,加强对“三社”工作的组织领导,如我省温州、嘉兴等地建立了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在工作力量整合上,省厅层面首先调整分工,统一由一个副厅长分管,便于有效协调统筹“三社”政策制定、资金分配和工作推进,大部分市、县(市、区)民政局也参照省厅做法实现了统一分管。二是对口见学促联动。为加快推进“三社联动”工作,全省确立了23个示范观察点,在社区体制创新、民办社工机构发展、社会组织社区参与等方面先行先试。各示范观察点都把“三社联动”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许多地区把“三社联动”工作作为对乡镇(街道)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和“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口见学”活动,促进了各地政府、街道、社区各个层面协调配合,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多元互动互相融合。目前,“对口见学”活动已覆盖全省3万多个城乡社区,覆盖率超过95%,参加人数近5万人以上,其中街道(乡镇)和社区工作者参与人数3万人以上,召开座谈会3000多次。为提升“对口见学”成效,我省杭州市选派优秀社区工作者赴美国学习,宁波、温州等地组织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学习,其他市县组织赴全省各地学习。三是理论实践促联动。我省充分利用部、省两级20家基层治理创新实验区平台,深度探索“三社联动”的规律与特点。全省建立了6支专家指导联系小组,定期对实验区“三社联动”工作进行指导、引导、点评和把脉,边实践、边研究、边完善方式,不断探索总结完善“三社联动”的制度和机制。四是多元参与促联动。各地搭建居民议事会、民主恳谈会、共建理事会、乡贤参事会等社区协商平台,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利用专业社会工作理念、方法,就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以及居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充分协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宁波市海曙区在社区治理中引入“开放空间”模式,让社区居民在社工引导和社区社会组织的参与下当家作主,平等协商达成共识。湖州德清的乡贤参事会,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为基础、村级社会组织为补充、村民广泛参与,形成政府治理与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打通基层党委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五是加大投入促联动。我省明确社区服务社会化发展方向,将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科目,逐步扩大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的规模和范围。各地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和社工岗位为主要形式的财政支持机制。嘉兴市将社会工作经费是否列入财政预算作为市委市政府考核县(市、区)年度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有力保障了社会工作的财政投入。五年来,全省各地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投入资金2亿多元。省级福彩公益金资助社会组织公益项目已形成稳定机制,重点向基层倾斜,支持社会服务公益项目和社会工作项目,近五年累计投入超过1亿元,资助公益项目220多个,覆盖范围包括困难人群援助、残障人群康复、特殊人群帮教、留守儿童、外来民工子女心理成长、空巢和失独老人关爱等方面。各地积极创新公益服务社会化筹资模式。宁波市海曙区2011年开始率先在全省开展公益创投,每年资助金额都在150万元以上。嘉兴秀洲区新塍镇是全国唯一镇级“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设立了“新塍社区发展基金会”和“商会互助资金会”,作为公益资金筹措主要渠道,从根本上解决了公益服务资金政府单方面投入不足的问题。杭州市下城区石桥社区成立了杭州市首家社区基金会,向社会筹集社区发展基金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