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社会科学评价创新发展70年
社会科学评价,在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导向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社会科学评价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着力引导社会科学解释与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在创新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正确认识70年社会科学评价(以下简称“社科评价”)创新发展历史,是新时代社科评价继往开来的首要问题。
正确认识70年社科评价的
基本原则
正确认识70年来的社科评价,要把握好社科评价的客观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统一两条基本原则。
客观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社会科学有别于自然科学的关键在于其价值性。自然科学的真理性可以通过普遍适用的科学方法进行验证,自然科学评价的合理性也有一致公认的客观标准进行事实判断。虽然社会科学也具有客观性,但其客观性具有直面社会的价值性特征。也就是说,与基于客观标准进行事实判断的自然科学评价不同,社科评价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一定评价主体,依据一定认识水平,与一定既有社会科学成就相比较之后形成的共识性价值判断,而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纯粹客观的事实判断。
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社科评价具有政治性,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社科评价必须坚守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引导社会科学准确把握与自觉回应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事实上,学术性和政治性是社会科学及其评价的基本属性,政治性并不排斥学术性。
社科评价创新发展70年回眸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指导,从创新发展视角回眸70年社科评价后发现,无论是先后经历过的政治导向评价、学术导向评价、学术形式评价,还是正在探索的学术内容评价诸方式,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
政治导向评价。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党和政府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对社会科学学者及其所从事的学术工作,进行以政治标准为主的政治导向评价。
学术导向评价。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党的十四大召开,我国逐渐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科评价也从政治导向评价向学术导向评价转变,开始借鉴西方同行评议法,开展由行政主导的学术导向评价,即主要以内在质量特征为标准来评判学者与学术成果,评价主体主要是行政主导下的同行学者,评价方法主要是同行评议法。
学术形式评价。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发布至《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印发(1993—2010),我国开启了以量化考评为主的学术形式评价。随着同行评议在实践中的局限性不断显现,社科评价开始大量运用文献计量数据的学术形式评价,即主要以外在数量特征为标准来评判学者与学术成果,评价主体主要是文献计量人士,评价方法主要是文献计量法。
学术内容评价。从201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至今(2011— ),社科评价开始逐步纠正把文献计量数据作用绝对化的倾向,大力推进优秀成果和代表作制度。2017年,《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推行代表作制度,淡化论文数量要求”的学术内容评价,即主要以代表作的创新特征为标准来评判学者与学术成果,评价主体主要是同行专家和文献计量人士,评价方法主要是同行评议与文献计量结合法。
新时代社科评价改革的政策取向
从2011年的《意见》到近年来政府发布的有关学术评价政策来看,除了突出同行专家在评价中的主导地位,进入新时代,中国社科评价改革的政策取向还有如下几点。
更好发挥导向作用与激励作用。《意见》提出,改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质量为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更好地发挥科研评价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导向、激励与诊断作用。2018年教育部《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决定,在高校开展“五唯”清理,治理“五唯”需要扭转不合理的评价导向。事实上,针对“五唯”诱发的学术功利化,政府也在完善与强化相关学术奖励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
辩证统一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由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确实需要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因此,新时代社科评价需要处理好学术性与政治性、客观性与价值性等标准之间的关系,特别需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以及处理好行政权力对评价主体构成、评价标准筛选和评价程序设计的适度参与等问题。
有效融合学术责任与社会责任。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把“科研生态”作为新时代学术诚信建设的目标。社会科学及其评价的健康发展需要制度保障,学者的学术诚信也需要制度保障。新时代社会科学及其评价要创新发展,除了建立激励学者追求真理的评价制度,还要倡导学者在追求真理方面的自觉自我反省。通过自觉的自我反省摆脱学术功利化困境,树立为人民群众做学问的理想,自觉自愿将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融为一体。
坚决纠正学术失信与不端行为。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对人才科学精神、职业道德、从业操守等评价考核,倡导诚实守信,强化社会责任,抵制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从严治理弄虚作假和学术不端行为”。随后,如《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对科研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等一系列关于学术诚信的文件陆续出台,目的在于遏制学术失信与不端行为蔓延,切实维护学术声誉。
积极建构评价生态与评价体系。社科评价界正在探索尊重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开放评价、“在阳光下运行”的“阳光评价”、基于学术共同体自律与评价监督相结合评价等模式。由此看来,新时代社科评价必将推陈出新创新发展,营造适应新时代的评价生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
作者:刘尧 冯洁
工作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