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县利用社会力量 破解海岛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难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洞头县立足海岛地区尤其是偏远离岛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难的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各类社会主体有效参与区域文化建设的途径,利用社会力量推动文化发展成果漂洋过海,惠及百岛群众,构筑起“政府投入小、社会影响大、百姓参与广、群众得实惠”的文化共建新格局。近年来,在社会力量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下,该县相继取得了成立我省规模最大的市民艺术团、斩获我省民间文艺最高奖、创成“中国七夕文化之乡”等荣誉。《中国文化报》头版头条、韩国EBS电视台《世界文化纪行》栏目等都专题报道过该县社会力量参与海洋文化建设的成果。其主要做法:
一、唱好人才歌,凝聚社会力量发展文化队伍。
一是壮大民间渔乡农村文艺志愿队伍。将散落在民间的30多个文体协会、180多支渔(农)村业余文艺队伍进行整合,成立洞头海霞市民艺术团,共有团员6500余人,成为目前我省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市民艺术团,并指导其以“市民演给市民看”的形式广泛参与全县群众文化活动。近年来,该县民间文艺骨干不断获得各类重量级荣誉,如文化部“蒲公英奖”、全国寓言“金骆驼奖”、文化部“工艺美术奖”、浙江省民间文艺最高奖项“映山红奖”等。
二是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率全温州市之先成立洞头县“非遗”保护协会,鼓励社会各界创办县民间文艺工作者协会等“非遗”保护相关社团,现共有“非遗”保护志愿者2000余人,其中,各级“非遗”传承人36名,并采取资助扶持、表彰奖励、学徒补助等方式,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力度。近年来,非遗队伍协助文化部门抢救性采录各类民间文艺资料近400万字,筛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7441条,建立普查项目471个,并被选为代表队伍在全省非遗保护志愿者社团建设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
三是壮大文化市场社会义务监督队伍。出台《关于聘请文化市场监督协助员的通知》,打造由100余名“五老”( 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人员组成,具有独特“政治、经验、威望、亲情”优势的群众性网吧监督队伍,对经营性网吧有无接纳未成年人等情况开展督察工作,组建以来,共出动监督1000余人次,检查网吧600余家(次),举报并协助文化部门查处案件15起,助推该县连续多年实现文化市场安全生产“零事故”,成为该县文化市场管理的一条亮丽风景线。
二、谱好阵地曲,调动社会力量打造文化地标。
一是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新建公共文化设施的选址、设计、功能安排等均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社会力量兴建公共文化设施的,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对非营利性公共文化设施用地,给予划拨建设用地。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设施经费投入长效机制。近年来,在社会各界力量直接或间接的参与下,相继建成完善了市民活动中心、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体服务中心、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三级公共文化设施。
二是社会力量参与流动文化平台打造。搭建“流动图书馆、流动文化馆、流动少年宫、流动电影院”等四小平台,面向企业、社区、单位等推出“菜单式”文化服务,文化下乡采用群众点选和主题派送相结合的方式,政府采取购买服务、委托承办、项目外包等形式,吸引社会文化团体、非盈利文化机构向群众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近年来,流动文化平台实现赴基层送书5万余册、送电影6000余场、送文艺辅导700余次、送演出200多场,累计惠及群众100多万人次,有效利用社会力量将文化阵地“搬”到农村、社区、离岛等偏远地区。
三是社会力量参与民间文化场馆建设。 突出“民办政扶”、“民营政管”、“民享政补”特色,对全年免费开放的民办博物馆、美术馆、非遗展示馆等,由县财政按陈列展览面积每年给予70元/平方米奖励。目前,全县建有东岙民间民俗展示馆、东海贝雕工艺品博物馆、望海楼等多个展馆,其中东海贝雕工艺品博物馆是迄今全国唯一的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而望海楼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楼之一,楼内专门辟有海洋民俗文化展厅,以先进的光电手段展示由社会捐助或从民间募集而来的“非遗”展品,已成为洞头海洋历史、民俗文化缩影。
三、演好品牌戏,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活动。
一是打造以“民俗节庆”为代表的文旅联姻文化活动品牌。出台《关于开展节庆民俗文化活动的实施意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理念,探索调动民间资本冠名赞助节庆活动的途径,采取“政府采购、企业运作、全民享受”的服务外包运行方式,将民俗文化与旅游市场“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有机结合,成功举办五届“中国•洞头妈祖平安节”、七届“七夕成人节”、三届“国际放生节”、九届“渔家乐民俗风情旅游节”等民俗节庆活动,走出一条“社会文化活动社会办”的新路子。
二是打造以“百岛之夜”为示范的群众自办文化活动品牌。坚持“政府搭台、百姓唱戏、依靠群众”的宗旨,于2003年创办“百岛之夜”激情演绎广场活动,推出百姓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实行民间化管理,鼓励引导文艺团体成为活动的组织者、执行者和参与者。活动涌现出了一批草根明星和民间文艺精品,如民间舞蹈《渔婆婆》获全国“夕阳秀”中老年舞蹈大赛金奖、《贝壳舞》获省“群星奖”广场舞蹈大赛金奖、金秋健身队获全国 “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截至目前,活动已举办演出100余场,观众达10余万人次,助7000余人次参演群众圆了舞台梦。
三是打造以“非遗书籍”为典型的精品创作文化活动品牌。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创作文艺精品,对列入县级重点题材的文学、戏剧、广播剧、音乐、舞蹈、曲艺等社会影响较大的重点艺术作品创作给予最高不超过30万元的扶持。近年来,该县民间文艺创作尤其是立足于独具魅力的海洋“非遗”书籍的编辑异常活跃,出版了国家级“非遗”名录丛书《洞头海洋故事集》、洞头历史文化丛书《百岛守望》和《百岛物语》、洞头民间歌曲集《古谣今韵》、《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浙江•洞头卷》等10多部“非遗”著作,作品曾斩获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案例分析奖等多项重量级荣誉。
四、跳好机制舞,借助社会力量实现文化转型。
一是建立激励型机制。出台《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发展的实施意见》,规定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的文化发展扶持资金,在推动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构建更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促进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建设一支优秀的文化人才队伍等四方面制订“一揽子”政策意见,采取财政投入、税费优惠、用地倾斜等形式进行扶持,鼓励各类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努力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文化发展格局。
二是建立共建型机制。出台《关于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按照“管理人员紧缺、使用效能不高、群众需求强烈”的原则,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采取委托管理、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一步解决设施资源闲置问题。目前,已选取该县北岙街道综合文化站作为试点,将舞蹈排练厅、图书电子阅览室等总建筑面积为14500平方米的文化设施委托给南塘社区育才健身队管理,使政府从“直接举办、直接提供”转为“购买服务、监督质量”。
三是建立双赢性机制。建立健全“文化惠及社会,社会反哺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以会议表彰、媒体宣传、官方推介等形式壮大社会典型文化力量,如实施“一乡一韵、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创建工程,评选出特色文化村居29个,全县100%村居组建了民间文艺队伍。通过典型宣传推介和示范引领,增强社会各界参与文化的荣誉感和自觉性,如该县流行音乐协会等多家民间文艺团体自发成立联盟,以邀请企业及民间团体联名举行“五水共治”巡回演出等形式,推进全民治水,形成“以文强县,以文惠民”社会经济效益双赢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