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妇联:浅谈孩子成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的途径
国务院2014年9月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根据意见这一方案2014年在上海、浙江两个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率先实行),2014年11月28日据中央13套新闻频道报道北京市中小学的课程和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在道德品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中央也高度重视,2014年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和北京海淀民族小学的讲话都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形象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像人生的第一粒纽扣,近期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文,对领导干部进高校上讲台相关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从中国教育的情况看, 我们的教育和许多家长都很努力,在能力培养等方面下不小的功夫。以笔者所见,中国的教育在整个过程中要始终贯穿全面发展,以德为先的要求:
一是全面发展本身就包含道德修养的学习、提升,而并非认为全面发展是培训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把道德作为一种底线、边界,只要不触犯法律没有明显的大的问题、没有发觉有危害他人和社会的倾向就可以不用过多关注;
二是在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道德品质应该摆在首位,并且成为各种能力发展的底色与导向。
孩子某些方面能力比较突出也可以说是有才,但是这种能力是否能够对社会、国家对他人始终发挥好的建设性的作用却难以保证,也就难以保证是社会国家的人“材”——为社会国家添砖加瓦,更无法保证成为栋梁之“材”。这种对国家社会始终发挥好的作用的保证,其个人能力无法提供,其个人道德品质却是可以提供的。这种导向作用也是核心价值观的本有作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以直接包括在道德的范畴里的。对个人来说,如果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没有扎实做好,那社会和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对他也没有多少意义。因此如果说个人道德品质不过硬,个人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竖立就无法牢固;青少年儿童一代道德品质不过硬,国家将来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竖立就堪忧。道德对国家社会自己他人具有根本长久的利益,无论从当前国内国外的一些导向来看与中国文化的借鉴意义来看都是如此。
从当前国内国际的一些导向来看:
从习近平和中央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倡导,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我们都可以看到国内对道德培养方面的重视。很多干部纷纷落马或者受处分绝大多数也是在廉洁自律从政道德方面或者私德方面出问题,因为能力不足等其他方面引起的反而很少出现。新浪网公布了一则消息,据参考消息网5月29日报道,BBC中文网5月28日报道美国一家专门为中国学生提供留学服务的私人机构发表调查报告,2014年有8000名中国留学生被学校开除,其中不乏在常春藤名校就读的学生,学术不诚实的比例总共占30%多,其余是学术表现差的。这一方面可以看出美国大学对学生诚实方面的道德品质要求,另外一个方面也给我们不注重孩子道德品质培养、能力强就可以走遍天下的家长敲了一记警钟。
从中国文化的借鉴意义来看:
首先从中国文化典籍及其内容来说,道德的修养提升是要点、精髓所在。观览儒家四书五经莫不如此:《大学》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庸》在短短篇幅里一个“诚”字就以相当多篇幅论述;《论语》里提到仁、德、信等问题的随处可见;《孟子》提出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人格,而且对梁惠王提出了以仁爱对待百姓的王道政治;《尚书》以相当的篇幅记载了舜因为道德出众而被尧选拔为首领的事迹;《礼记》在《礼运》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同”社会“门不闭户,路不拾遗”等等都是属于道德的范畴。其余就不一一列举。《大学》所说的“明德、新民、止子至善”与“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后人概括为三纲八目,是学习儒学的纲领和条目,《四书五经》等经典内容不外于。再看《大学》提出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我们断言在儒家经典、经义里道德的修养提升是要点、精髓所在不会不妥当。此中国文化影响最大主要有儒释道三家,其他两家也是如此,如佛家唐代鸟窠禅师答白居易的著名佛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还对白居易说:“三岁孩童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佛门有各种戒律,如五戒为不“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而道教里的全真教也有类似的五戒。
其次在中国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儒学是当时的主流学问,其道德理念也随之渗透到方方面面直至社会底层。如著名的《曾国藩家书》自始至终都可以看到以孝悌忠信教育警醒兄弟和儿子等。他在道光二十三年与六月初六日与澄沅季(三位弟弟)书中告诫“若诗文不好,此小事不足计,即好极亦不值一钱”,“但于孝悌上用功,不于诗文上用功,则诗文不期进而自进矣”。《弟子规》是清朝李毓秀编的一部童蒙课本,《弟子规》开篇总纲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通假字: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句话基本意义实际来自《论语》孔子的话,其中要旨和曾国藩在家书里告诫弟弟的几句话是一样的,都是首重道德教育。《传统蒙学书集成》收录的《三字经》、《重订增广》也都在开篇部分就提“孝弟”。(因此在儒家教育中,首重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中又首重孝悌的培养——孩子对父母的孝顺和兄弟手足之间的友爱。)
因此对于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不能先入为主轻易否定和抛弃,中国人乃至全人类从古到今很长历史时期中国和家的形式都一直普遍存在,抽离意识形态属性等不同的特点后,在领导属下(古代是君臣)、父母师长、兄弟、朋友、夫妇这些社会关系上都还是有一些共同特点的。可能也正是基于这些方面,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家崇德向善等向上向善的理念都具有借鉴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发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作用。
儒家讲道德,但是并没有承认任何一种片面的“道德”,儒家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说法,但是认为互相对待都是有礼节的,从不认为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妇可以没有约束,那就不是儒家了。就广受专制、男尊女卑非议的儒家五伦理念来说,清末民初的学者梁启超将“五伦”的精义概括为“相人偶”,也即互敬互助的人际关系。他指出:“五伦全成立于相互对等关系之上,实即“相人偶”的五种方式。故《礼运》从五之偶言之,亦谓之‘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人格先从直接交涉者体验起,同情心先从最亲近者发动起,是之谓伦理。”
习近平也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问题,本文所说对儒家道德学说抽离意识形态属性等不共的特点之后进行比较吸取就是这方面的工作。由此,在全面发展,以德为先的这个教育取向和贯穿这种取向的教育途径下以及由此形成的教育环境下,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作用、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源泉作用,让孩子顺利成“材”。(三门县妇联)
栏目:经验思考 编辑:王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