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磐安一老村医坚守深山行医41年

18.03.2020  09:31

   浙江磐安一老村医坚守深山行医41年

  中新网金华3月17日电(记者 奚金燕 通讯员 杨萤萍)位于浙江省磐安县盘峰乡的小湖山村是一个深嵌在大山之巅的小村,绵延十多公里的山路,阻隔了人们追求便捷生活的愿望,年轻人大量外出、留守人员日渐衰老、医疗卫生条件落后,让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多了几分艰辛与不易。

  乡民们唯一的慰藉便是,乡间小路上那个背着药箱奔跑的身影。一只药箱,一辆摩托,62岁的乡村医生郭东根每天奔波在崎岖的山路上,翻越一个又一个山头,走村入户,治病救人。他说:“我一生只做了这一件事,就想把这件事做好。”

  一段经历从此踏上医者之路

  1967年,郭东根初中毕业。那一年,到外面学习的两名乡村医生离开了村庄,村里只有一人报名“接班”,这个人就是18岁的郭东根。

  儿时的郭东根亲眼目睹了亲人因缺医少药离世,乡亲因疾病饱受折磨,这种锥心之痛,让他学医的决心坚如磐石。

  那一年,他只身下山学医,没有医学基础的他在大盘卫生院学习的三年时间里,比别人付出了加倍的努力。除了教材,郭东根还到处搜集医学资料,剪下来分门别类贴起来,做了自己专属的“医学百科全书”。如今,他依旧保存着40年前的学习笔记。

  1979年,郭东根学成归来,重新挂起了小湖山村卫生室的牌子,村民们欢呼雀跃地赶来祝贺。他从不多的积蓄中挤出钱购买了大量的医学书籍,向经验丰富的前辈求教。在日常诊疗中,如果遇到自己一时把握不准的,就主动向前辈请教,有时干脆陪着病人到大医院看病。头疼发热、腰酸背痛、毒蛇咬伤、接生缝合……多年的行医和学习经历,郭东根的医术不断提高。

  一种感情深知大山村民的艰辛

  走进郭东根的小诊所,小小的房间里简单陈列着一张掉漆的问诊桌、一台电脑和一些基础问诊工具。设备虽少,但他如数家珍,尤其是角落里一个已经发黄的三层药柜和已经破损的药箱,他一直舍不得丢弃。

  一个老物件就是一个故事。郭东根依稀记得,那是自己行医没多久的一个深夜,电闪雷鸣,大雨如注,狂风不断敲打着紧闭的门窗。就在郭东根辗转难眠时,他听见风雨声中急促的敲门声和呼救声,“救命啊,郭医师,快救命啊!”原来,隔壁村一名妇女因家庭矛盾喝了农药,生命垂危,郭东根火速背上药箱冲进风雨里。

  联村机耕路在大雨冲刷下十分难走,救人的紧急关头,郭东根脱下雨衣紧紧地裹住药箱,全速前进。如今,被救的妇女还对郭东根心怀感激,宁愿自己淋雨也不让药箱淋湿的“郭医师”在乡亲们口中传开了。

  “这只药箱跟着我去了很多地方,里面装的药品救了很多人的命,给很多人带去了健康,我会珍藏。”药箱在换,初心不改,乡里乡亲们都记得,乡间小路上那个背着药箱奔跑的身影。

  药柜的故事,得从1990年夏天的一个傍晚说起,金竹头村一村民抱着自家孩子冲进郭东根的诊所,家长称孩子误食了老鼠药。看着孩子口吐白沫、四肢僵硬、高烧不退,郭东根迅速从药柜中翻找解毒药品。正打算灌药时,他注意到孩子后脑勺僵硬,“这不是误食老鼠药该有的症状,更像……”郭东根马上放下手中的药,迅速翻阅书籍,初步判断为脑膜炎。

  由于与家长意见不统一,他顶着压力,连夜叫了一辆手扶拖拉机,将孩子送往仙居医院,诊断结果正是脑膜炎。回想当年的情况,郭东根庆幸自己的坚持,他深知,小小药柜,大大乾坤,不对症的一小颗药就可能害了一条生命。如今,他时刻用这个药柜提醒自己:“谨慎行医,学无止境。”

  一份坚持坚守初心呵护一方康宁

  改革开放以来,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通了,到大医院求医更方便了,郭东根的诊所也冷清了不少,“大部分人都到外头看病了,一些出门不方便的人则需要上门服务。”如今,守护2000多人健康的郭东根每天都要骑车外出问诊。

  去年9月,郭东根离家替妻子顶班的两个月时间里,每天都会接到他负责片区里乡亲们的电话,“他们病了需要我,白天走不开,我就晚上上山去。”每天50多公里的山路,郭东根骑着摩托车来回。妻女多次劝说他另谋一份工作,尽管每年只有不到2万的微薄收入,但他舍不得放弃。他说:“这是我对乡亲们的承诺。”

  41年的走村入户、嘘寒问暖,他早已成了乡亲们“最亲”的儿子。“只要看到郭医生,病就好了大半,比亲人还要亲呢!”对于郭东根,深居大山的老人们充满了感激之情。

  郭东根深刻体会留守老人们的内心,“大家都对我很好,我放不下他们。”郭东根一边搓着因为常年骑车受寒的腿,一边腼腆地笑着。一年365天,天天服务老百姓,这个365天开张的小诊所,是四里八乡的健康所,更是老人们的幸福园。

  从1979到2020,他在乡村医生这条路上,从青年走到老年,坚守治病救人的初心,守护一方百姓的健康。心在哪里安放,人生之树就在哪里生根,郭东根说:“我希望自己一辈子都不辜负这份责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