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淳安县硖石村别样年味:过年带回家 礼物三变化
没有往年的大鱼大肉,村民夏金木夫妇今年收到了葡萄酒、电暖器、羽绒衣等一大堆礼物,笑得合不拢嘴。
#!diantou!#(钱江晚报记者 裘志伟 王郁 胡元勇 汪起腾)沿着新砌驳磡的硖石河,沿着新栽山茶树、山核桃树的小山坡,沿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一条新浇的水泥道,将记者一直送到了淳安县宋村乡硖石村。
村口,几个小孩,正在道上玩遥控汽车,几位身着新衣的大伯,一看到我们,老远就热情地打起了招呼:“哎,又来我们村庄啦!”也难怪,从2004年至今的每一个春节,我们都要前往硖石村过年,101户村民,大多早和我们成了熟人。毕业于浙工大的年轻村支书宋建栋告诉我们,老人新衣、小孩玩具都是外出打工村民过年带回来的,他扳着手指说,我们村有65%村民在外打工,每年过年,他们都要给家人带回礼物,今年带的礼物有点不一样。
礼物变轻小,少见大包裹
父亲夏和气打工不顺,爷爷患病又花钱,没有礼物的孩子只得跟墙上卡片玩。本报记者即向这对“双胞胎”各送上一辆玩具揺控汽车
记得早年记者跟随村民脚步回硖石,到处看到的是手提肩扛的大包裹、编织袋,在塞满自己穿用的锅碗瓢盆、旧衣烂衫中,夹杂着棉袄、老酒、糕点等送给家人的礼物。如今这些大包裹已被体积更小、价值更高的礼物所替代。在村民夏金木家,一对老人正在试穿两个打工儿子带回来的羽绒衣,夏大伯说,这衣服又轻又软,比起身上老棉袄,暖和多呢。在他家的桌上、地上,搁着盒装牛奶、火腿、电暖器等一大堆礼物,一旁夏大妈透露,今年两个儿子还各给了一叠压岁钱,说趁心礼物挑不好,让父母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身上大红新衣、掌上智能手机,收到本报记者新年礼物的“结对女孩”夏音,开心地叫来姐姐夏虹分享。
顺应送礼变化的“潮流”,记者今年送给结对“干女儿”夏音的新年礼物,除了红包、新衣、日用品,也添买了一款智能手机,让她学习时帮助上网查资料。
自己变轻装,礼物“淘”回家
如今城里大热的淘宝购物,也被回家过年的村民“移用”到了送给家人的礼物上。村民夏杭州大伯的六个子女,分别在东北及我省富阳、温岭、义乌等地打工,忙于赚钱的他们带回礼物的方式又有不同,三儿子夏君文指着墙角五六个“天猫”包装盒对记者说,他们早在年前,就已登录淘宝网,挑选了羊毛衫、电饭煲、火腿等下单,按照硖石村地址,早早地送回了老家,自己则一身轻松地回家过大年。
千岛湖山区天气冷,在杭打工的媳妇,给公婆各买了一件厚厚的羽绒衣作为新年礼物。
记者随后了解到,其实网上“淘”年货,已不再是城里专利,硖石村从去年开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后,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淘宝店老板夏国义说,今年年前不到一个月,他们村“下单”金额就超过了1.5万元。
大吃变养生,礼物重保健
不少在城里打工的村民,耳濡目染城里人越来越看重保健养生的趋势,这次带回家的礼物,一改以往大鱼大肉、大吃大喝,不少出现了铁皮枫斗、青春宝、西洋参的身影,就是年年要孝敬的老酒,今年也多由白酒改为了人参酒、葡萄酒、五加皮等滋补药酒。在外打拼多年的村民夏达林道,他给家里老父母带的是铁皮枫斗晶、鹿龟养生酒、羽绒衣,既补身,又拿得出手,如果2015年生意过得去,他还准备送野山参,操劳一生的父母亲,身体也得补上一补。
有人说,回家礼物的变化,不仅仅是形式的变化,也折射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化的进步;而硖石村的村民则自有说法:回家礼物年年在变化,不变的是一份浓浓的亲情和乡情。
循着村民过年“淘宝”送礼的新风,该村淘宝店老板夏国义正和伙计一起,帮助挑选适合村里老人穿着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