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矿业论坛·2018”对中小矿企海外投资经营的建言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创造创业离不开中小企业。”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10月24日在广州考察期间特别指出。
“中国的企业家可能是全世界最能吃苦的。有时候,投资失败并不是不努力,而是方向错了。”“投资要有钱,项目要赚钱。这不光是理想和胆识的问题。”……周六的北京产权交易所三楼交易大厅不若平日的繁忙,但在此召开的一场别开生面的会议令这里的氛围依旧紧张热烈。
二十年“出海”路,风雨人自知。大变局下,矿业海外投资变数增加、更具挑战,中小矿企因其灵活的体量、众多的数量、优异的成长性而被高度关注、寄予希望,他们如何走好下个十年?在11月17日的丝路矿业论坛·2018上,专家学者、企业家、投资者们探讨了相关问题,并分享经验。期间均透露出一个观点:矿企海外投资经营是一件非常实在的事,最终落实到一个个具体操作。其核心,就是回归理性。
怎么走,经营策略是关键
理性,不是因噎废食。
五矿、紫金等开展国际并购的案例令人啧啧称道,但这样的企业毕竟是凤毛麟角,那样的天时地利也不常有。那么,贸易战“大敌当前”,众多在激烈竞争中挣扎成长的普通中小企业,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了呢?是不是只能就此停步呢?答案是否定的。
“其实,并没有不能做海外投资的时期,只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策略。”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院长王京彬这样回答记者的疑问。
“过去我们认为只要出去了就都能赚钱,吃了很多亏后大家发现不是这样的。”王京彬认为,理性对中小企业来说更为关键。首先要准确定位自己,制定务实的策略,着眼阶段性的价值最大化,逐步壮大实力。
一个完整的矿业项目周期很长,但切分为“勘探、资源发现+预可研、开发”三个阶段,明晰各阶段的风险点和投资者偏好后,策略制定和风险控制就会容易许多。
王京彬介绍,矿业公司依体量可划分为三类。其中,小型矿业公司是高风险、高收益,它的价值体现在优质矿权和资源储量增长;中型矿业公司是风险低、高成长性,国外的投资者更青睐资源储量和产量快速增长的中型矿业公司;大型矿业公司是低风险、低成长性,它侧重对全球优质资源的控制(并购)和产量稳定增长。
“小型矿企多为做资源发现的勘探公司,要通过找矿提升公司价值。一是可将找到的矿买给大公司,实现价值最大化;二是可将找到的矿转开发,升级为开采公司;同时,还可以与大公司进行战略合作。”王京彬介绍了目前矿业发达国家初级勘探公司的发展路径,以及采用的“项目孵化器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勘探公司不断寻找优质项目,与大公司形成战略合作,初级公司只保留一部分权益。“采用这种模式的北美公司表现优于传统勘探公司。”他说。
如果说小型矿业公司的成长主要靠资源发现,那么对于中型矿业公司,则更加考验运营能力。“在经营中,一是要尽量少或者不负债经营,注重股权融资,保证低迷期的存活能力;二是开发3-5个低成本矿山,形成核心资产;三是适时买卖,不断优化矿业资产;四是高度重视探矿增储,创造持续的价值增长;五是将不同阶段的项目进行组合(projects pipeline),使投资者看出清晰的增长战略;最后是要注重环保和社会责任。”
论坛上,王京彬分别以SFR公司的勘探故事、NST公司的并购故事为例,生动地对以上观点做了详解。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理性,是认清自己和环境。
俗话说,大事不能心存侥幸。“境外投资,首要的还是风险。”论坛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原会长康义、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原副会长王晓齐再次提醒,海外投资切忌盲目乐观、想当然和惯性思维。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拥有伟大的梦想。”雨仁律师事务所联合创始人栾政明律师用一句“露骨”的话引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对正在或准备深耕境外的中小矿业企业而言,抛弃不合时宜的幻想,才能远离崩盘;着眼于中小项目,才能真正成功。
资源行业本身往往就是冲突的焦点,如何避开真正的风险?
栾政明结合自身多年律政经验,给出了多项中肯建议。首先,中国企业一定要做好自我审视,尊重规则和文明。以合理的期望,保持低调的心态,立足自身和实际,审视自身是否适合走出去,能否融入国外的思维和文化。二是选择好的投资国,细致分析在目标地投资的优劣势。三是选择项目时切忌贪大求快,这容易招致所在国政府“关注”、民众反感,瞄准中小、快速拥有现金流的项目并扎实考察、落地各个生产运营要素。四是“千金难买是信任”,要恰当对待社区、居民并慎重承诺。五是用好“一带一路”政策,发掘项目机会。除了传统渠道,目前亚投行、国开行、进出口银行等机构均有专项资金支持,同时多地多部门也出台了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另外,要设计合理的合作模式(股权结构),与合作伙伴实现优势互补。“改变动辄100%控股的习惯,最好采取一种内容与技术的核心输出方式,不要轻易尝试去控制当地的管理、运营、销售、政府关系等,这些尽量由当地实力较强的公司来做。”栾政明说。
取经,为了更好地成长
理性,是善于学习。
中资矿企国际化发展,过去为做强做大,未来为生存发展——这一观点,在论坛上被反复强调。
基于国际形势的新特点、新要求,王京彬建议中小矿业公司在制定经营策略时,一是要融入矿业全球化;二是要借鉴国外公司的成功经验。“从参股投资开始,向矿业发达国家学习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他说。
总结国外中小矿业公司的经验,他们的投资并购有几个特点:一是对项目潜力的精准判断;二是强劲的勘探驱动增长;三是有很强的融资能力和矿山运营能力;四是侧重并购在产矿山。正如王京彬所观察到的,在矿业发达国家,企业高度重视战略管控。
“你是一个资源公司、矿业公司,还是资源型的矿业公司?不同公司的做法差异很大。这些区域里,我要投哪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潜在的优势是什么?用全球眼光看待资源、对待市场,才有可能取得竞争优势。”
中铝矿产资源有限公司原总经理王东生认为,从科学发展的角度,中国矿企需要与先进企业对标。
“差异就是短板,就是方向。”王东生提出,资源战略是矿业企业的灵魂,项目管理是矿业发展的基石。中资矿业企业需要铸造“灵魂”,强化“基石”,全面管控投资风险,提升投资成功率。“长期以来,低成本是我们的名片和优势,但过度关注‘成本管控’会将优势化为劣势。企业应避免开拓式投资,全面开展技术、法律、财务尽职调查。强化现场监理,及时优化调整设计。同时须杜绝人为调控成本、干扰可行性评价过程和结果的现象。”
质的提升靠大家
理性,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走出去”是中国矿业的新未来。走向市场,一定要回归商业逻辑本身。
形势误判、缺乏对国际国外的情况了解、对话能力弱,是矿业领域很多失败投资的共性。那么,怎样才能提升项目成功率?
国外,多数小型勘探公司做到了依靠专业技术优势实现投资成功。勘查技术方案及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对企业能否在海外立得住脚非常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景文提醒中小企业,在海外投资开矿,比先进设备更加必要的是包括对矿产资源禀赋、勘查项目以及基础设施、法律风险的评估。他建议在国外可以建立民营合资企业。
项目优化组合可以在交易中“加分”,人和要素的优化组合则能够带来公司实力的跃升。栾政明建议中小企业要建立优秀团队,挑选与企业理念一致、有能力的语言、技术、法律、投资、公关方面人才,建立奖罚分明、决策迅速且合理的管理体制,同时聘任也要量力而行。
在企业重视自身运营能力建设的同时,专业的支持也必不可少。
“矿产资源勘查属于高风险投资,全世界行业平均找矿成功率3%~5%,但是依托专业支持有望将企业投资成功率提升到50%以上。”王东生提出,当前应创新合作,依托专业机构、专业团队的专业支持全过程解决好中资矿企国际化发展中的资源战略制定、项目管理问题。
栾政明认为,法律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障。企业要寻找负责、专业、忠诚、匹配的律师,做好境内外法律对接。
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提升中小矿企国际化发展质量任重道远。
“不像央企、大企业都有自己的团队,中小企业没有像样的团队、像样的资源。马云发现中小企业需要改革,因此他开始做阿里巴巴的事业,今天的成果我们都看到了。”栾政明认为,关注、帮助中小矿企“出海”,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王京彬既是中小矿业企业“出海”的研究者,也是践行者。他对记者表示,希望国内矿业会议能够更多地关注拓宽中小矿企资源获取的信息渠道,多拿出实际项目。
毛景文认为,企业“走出去”要把前期的科学研究评价和后期的开发结合起来,这需要依靠优秀的矿产专家、地质专家和一批可以独立对矿产做评价的专家。“我们国家需要把这方面供给做起来。”
王东生也提出设想,能否将国际合资格人、地勘单位、矿业企业和国内外矿业基金、矿业律师事务所等一切积极因素有机整合为一体,打造国际化发展新平台、建立新机制,让国内资金找到新的投资方向,让国际化和规范化成为新常态。
北京产权交易所投融资服务中心三部副总经理刘君楠表示,北交所拥有面向全国的服务矿业领域的多个机构,针对企业“走出去”提供一系列线上线下服务,实现价值发现、提高项目曝光率、产品升值、提供更多合作机会。“我们致力于打造综合性的跨境并购以及融资的服务平台,并且正在拓展‘朋友圈’,把不同的机构联合在一起发挥市场平台的作用,帮助企业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
在资源全球配置的今天,愿实践着、探索着的中小矿业企业,走得出去,走得进去,走得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