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大数据,21世纪的“新石油”
“要充分利用好矿业回暖,新时代矿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机,瞄准矿业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不断激发矿业发展的新动能,加快新技术、新装备的创新和研发,为促进矿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做出努力。”
在近日召开的“2019中国绿色矿山建设高峰论坛暨绿色矿业创新技术装备博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绿色矿山推进会名誉会长武强教授的主旨发言,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共鸣。作为本次会议重要的焦点之一,“大数据”当之无愧成为当下驱动矿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动能。
4月12日下午,在绿色矿山建设高峰论坛——大数据分论坛上,来自有关部委、行业协会、地勘单位、矿山企业、高校院校和科技公司的多方代表,再次掀起了一场“矿业+互联网+”的头脑风暴。记者了解到,“协同管理”“统一标准”“高效利用”“安全防护”等一度成为会议高频词,并引发热议。
矿业大数据成为核心竞争力
大数据时代,万物互联互通。“谁掌握优质的数据资产,谁就有可能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主导者。”
放眼当下,全球矿业正经历一场新的革命,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和矿山建设的结合越来越密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安海忠教授指出,“矿产资源大数据越来越成为业界乃至国际竞争的核心能力。”
随着我国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的一声炮响,大数据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全民共识。当然,也更是化为了我国矿业全行业的自觉行动。
长期以来,我国通过国土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和管理工作,产生和积累了海量的基础地理、地质矿产、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等数据。如何充分发挥这些数据的关键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为各级政府部门的规划、调控、监管和社会各界开展与空间、资源相关的活动提供参考依据和核心价值?怎样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国土资源信息日益增长的全方位需求?
2016年7月,原国土资源部颁发了《关于促进国土资源大数据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这标志着我国矿产行业开始进入大数据时代。
安海忠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随着近年来全球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主要发达国家将焦点锁定在新一代互联网、生物技术、新能源、高端制造等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上,“铝、铬、钴、铜、铟、锂、钕等关键矿产成为大国博弈的重点”。
如何面向未来进行战略性(关键性)矿产资源布局?同时,面对自上而下的环保压力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诉求,如何实现矿产资源和山水林田湖草的协同式发展?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建立矿产资源大数据平台,正是顺应新时代矿业革命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
“全球大数据的建设势在必行。”据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陈从喜研究员介绍,当前自然资源部正考虑矿产资源大数据计划,通过互联网平台构建全球矿业的大数据,以更好地服务我国矿业和经济发展。
大数据为矿业形势提供解读
矿产资源的储量和开发利用规模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矿产资源统计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在矿产资源管理以及领导决策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论坛上,多位专家提供了关于矿山基本情况、生产能力和实际产量、采选技术指标、矿产组分和质量指标、占用矿产资源储量变化情况、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情况、矿业权及纠纷等一手大数据。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员马建明在“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大数据”的专题报告中指出,过去十年,我国新能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增长迅速,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据介绍,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发现173种矿产,其中,能源矿产13种,金属矿产59种,非金属矿产95种,水气矿产6种;全国已发现并具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162种。
当前,我国经济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提高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成为促进矿产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论坛上,针对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情况,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助理研究员吴琪作了详细报告。“我国矿山数量持续下降,特别是小型矿山数量持续大幅减少,而大、中型矿山数不断增长,目前大型矿山投资额已占全国矿产开发利用投资总额的近六成”,吴琪解释说,这是由于近年来随着国家矿业秩序治理整顿的不断深入,加之产业政策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以及矿业市场不景气的影响,小型矿山生存空间严重压缩。
“勘查许可证数量持续下降,采矿权设计生产规模总体呈平稳上升态势,单个采矿权生产规模持续增加,单个采矿权生产规模平均达27.96万吨/年,同比增幅达13.7%……”,来自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副研究员李政以2018年全国矿业权数据为例,作了深度剖析。
伴随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提高,矿业领域企业合并、分立,合资、合作经营逐年增长,采矿权转让合同纠纷也呈现上升态势。“733份判决合同纠纷案件中,从2010年的3件高速增长到2016年的160件”,树人律师事务所的卢晓武律师给出了这组惊人数据。
矿业全产业链亟需协同管理
在业内人士看来,矿业行业是一个资本和劳动力双重密集的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行业,也是一个产业链长、区域范围广、价格波动大的行业,各国在法律、政策、市场、地缘关系等又各有差异。“如果政府、行业、企业在决策的过程中不利用大数据对未来的趋势进行研判,就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一直处于滞后的被动局面”。现场的与会代表们都表示深有感触。
然而,由于信息被一次又一次割裂,每个国家、每个部门以及每个企业都处在一个信息孤岛上,无法对上游、下游在全球范围内的变化做出合理决策,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矿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我国现行矿产资源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安海忠教授不无忧虑:注重上游,但忽略下游;注重本国,但忽略全球;注重财政,但忽略市场;注重资源,但忽略生态;注重资产,但忽略资本。
面对巨大的产业、繁多的痛点,会上也有人提出,获取什么样的大数据以及如何获取大数据已成为困扰。
要解决矿业行业市场不足、产能过剩、供应链波动等问题,专家经讨论认为,只有通过全球视野的大数据的生成、积累和分析,才能优化全球各矿种的产业链,创造新的财富和价值。
“目前,我国仍缺乏以产业链为视角的全景式矿产资源管理大数据基础平台和相关政策支持。”安海忠认为,多种来源、不同结构的大数据平台是矿产资源全产业链协同管理的基石。没有大数据,就不可能做到协同管理。
“大数据一定需要标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冯安生认为,多源异构的大数据如果不在同样的体系标准下,各说各话,那么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指导意义。
以矿山开采时最基本的数据为例,冯安生指出,开采回采率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既有采区、矿井、工作面等不同的定义,同时还有各自不同的算法,有理论和实际之分的回收率也是如此。因而,术语与定义标准化是大数据的基础,大数据挖掘算法协调是客观性的保障。
如果说,大数据协同管理能为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打通壁垒,那么数据安全防护技术就是矿业大数据的“金钟罩”、“铁布衫”。
面对当前矿业大数据共享与安全面临的两难抉择,炼石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监孔增强提供了他们的解决方案。通过列举国家颁布的数据安全防护相关法律法规,他认为,数据全生命周期防护的关键技术是加密与细控,而当前矿业数据安全建设的重心则是弥补防御短板。
“这是一次头脑风暴、思想风暴、认识风暴,形成了很多共识,对加快建设矿业全产业链大数据、调整优化矿业产业结构布局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一位来自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的参会代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道,会议对于指导我国现代矿业格局以及地方矿业产业发展大有裨益。
报告内容详实,现场氛围热烈。与会的专家学者、行业大咖、精英翘楚一致表示,此次论坛不仅开拓了视野,理顺了思路,也坚定了信念,明确了目标。
论坛主持人陈从喜研究员认为,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不但为如何获取、分析多门类自然资源调查、支撑服务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众多的数据支撑,而且大大丰富与完善了我国矿产资源大数据平台的体系结构,也为开启绿色矿山新时代、加快矿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美丽中国起到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来临。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构建全球矿产资源行业的生态圈,打通全球资源领域的动态、技术、交易、流通、金融各环节,有效助推“一带一路”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推进我国从“矿业大国”变为“矿业强国”,矿业大数据将成为铸造转型升级的一柄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