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忠贵觅石藏石论石三十载,不遗余力推广青田石雕
有石美如玉,青田天下雄;因材施雕琢,人巧夺天工。走进杭州现代国际大厦,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尊不同题材的巨型青田石雕作品。这些作品的收藏者是被誉为“青田石痴”的杨忠贵。
一石一构思 一石一故事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大厅中央陈列的《人类始祖》石雕,托在一块巨大的青田周村红木夹板冻石之上,造型独特,气势磅礴。这块紫檀冻石1996年10月采自青田著名的封门矿茅杆湾老坑区,长165厘米、宽78厘米、高120厘米,净重2800多公斤,如此巨大的高品质紫檀冻石殊为罕见。
参与创意的杨忠贵回忆,2008年8月,他邀请西泠印社副社长、书画篆刻家韩天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倪东方、林福照,石雕艺人留秀山、杨楚照、林加君,先后到工场相石,进行创作题材设计论证。确定以“原始社会”为创作主题后,由省工艺美术大师夏福仁主刀,省工艺美术大师留大伟、潘友荣、徐健以及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吴香峰等6位石雕名师分工协作,开始长达6年的精心创作。2014年底,这件精美绝伦的大型石雕巨制《人类始祖》在青田亮相。
《人类始祖》以原始社会为大背景,以原始人“打猎”“捕鱼”组雕为主要表现场景,配以硕大遒劲的参天古树、峻峭流岚的奇山异水,正反面全境式高浮雕,再现了原始社会的生存环境,勾勒了原始人的劳动景象,烘托出浓厚的生活气息,歌颂了人类祖先顽强拼搏的精神,谱写了一曲生命之歌。
业内人士称,这件石雕去繁就简、由博返约、主题鲜明、技法独特、意蕴丰赡,是青田石雕艺术创作中难得的精品。
本来一书生 石中一君子
从小到大,杨忠贵都有讲不完的石头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初,中文专业的杨忠贵在大学期间饱览了图书馆几乎所有的美学专著,单单笔记就写了七大本。毕业回老家工作后,开始接触青田石雕。殊不知这一“触”,就擦出了一道道炫丽的火花。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杨忠贵对青田石、青田石雕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并通过多种媒体、多个平台对其进行宣传推广,使青田石雕这一传统的民间工艺走进现代中国工艺美术神圣的殿堂,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珍品。1998年秋,杨忠贵从一条简短的信息中捕捉到评选国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议青田县委、县政府发起组织国石评选。世纪之交,青田先后在上海、北京、杭州、宁波、福州等地策划、举办多场中国候选国石展览会和国石论坛,杨忠贵在会上提出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巴林石四大名石深挖历史文化,褒奖工艺特色,向玉文化看齐,向书画要市场,两年一届由名石产地轮流举办国石博览会等许多倡议,促使中国四大名石走进现代市场,再现艺术辉煌。
“找青田一流的石头,请青田一流的名家来雕,争取达到一流作品”。数十年来,杨忠贵写石、品石、赏石之余,几乎倾其所有,寻觅、采购了很多青田名石,参与设计并通过名师创作,收藏了包括林如奎、倪东方、张爱廷、林福照等老一辈石雕大师以及牛克思、周金甫、林观博、林伯正等中年石雕艺术家的作品在内的上百件石雕。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不,杨忠贵把自家收藏多年的堪称“一流石材、一流名家、一流工艺”的石雕精品,陈列在现代国际大厦内,供人们观摩、欣赏、评析。他还不定期地排出时间给石文化爱好者开讲座,讲精彩的石头故事,与石友们分享自己觅石、鉴石、藏石、品石、论石的经验和体会。
收藏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在一次艺术沙龙会上,杨忠贵动情地说:“我虽然是这些石雕艺术品的收藏者,但它们最终还是要走向社会、走向人民的。”
寻美为伊醉 著文弘石雕
杨忠贵在青田石雕文化、华侨题材创作上取得了不少成果。他说:“生活是个万花筒。只要随时留意身边的人和事,许多生活化的东西完全可以艺术化。”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杨忠贵开始了报告文学创作。他写的第一篇报告文学《青田奇石神工录》(后改名为《千里寻美为伊醉》),1989年秋参加《光明日报》副刊举办的新中国成立40周年社会发展成就报告文学征文,获发表并入选《华夏之光》一书,这篇文章后来被编入丽水地区初中《语文》乡土教材;《让微笑擦去泪花》《儒家商子》《东西方走来走去》等10多篇报告文学在各地文学杂志上发表;纪实文学《海外风云录》在《温州侨乡报》上连载。三联书店资深编辑王馨一评价杨忠贵的报告文学“星斗罗胸工状物,烟云脱腕善描人”。
2000年,杨忠贵创作了电影小说《东方残月》,在石雕题材创作理念和创作形式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东方残月》写的是俄罗斯姑娘依兰因爱好中国文化而喜好石雕艺术,由喜好石雕艺术进而爱上石雕艺人的故事。在作者笔下,石头被赋予了人的灵性,石雕的际遇和人的境况密不可分,精美灵巧的石雕承载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2008年1月,电影文学剧本《东方残月》,荣获浙江省首届电影文学剧本“凤凰奖”征文比赛提名奖。
除此以外,数十年来,杨忠贵从人文角度审视浙南一带乡土风情和文化现象,写出诸多清丽隽永、富有思想内涵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出版《远上寒上》(文集)、《青田石雕论文集》等多部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