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位支宁知青相聚西子湖畔 共同追忆留在大西北的青春岁月

13.10.2018  13:06

  秋风送爽,桂子飘香!9月25日上午8点,在省人民大会堂宴会厅,聚集了一群阳光灿烂、勇于奉献的杭州、舟山赴宁夏知青(以下简称“支宁知青”)。500多位支宁知青们相聚在美丽的西子湖畔,隆重举行“热烈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暨杭州、舟山知青赴宁夏知青联谊大会”。宁夏永宁县派出党政代表团,不远千里来到杭州,与支宁知青欢聚一堂。

  50多年前,北至宁蒙交界处,南至六盘山下,都留下了杭州支宁知青们的足迹。在宁夏辽阔的土地上,他们插队务过农、下井挖过煤,修过青铜峡大坝,将美好的青春留在了大西北。如今,他们重新聚在一起,共同为第二故乡“庆生”,也一起回顾了那些难忘的往事。

  ●●●坚持不懈资助宁夏贫困学生 知青情谊坚持了几十年

  今年的联谊大会,由永宁县杭州知青联谊会副理事长蔡孝侗主持。他用富有磁性的声音、热情洋溢的语言向与会者介绍知青们的近况。“今年八月,我接到一个电话,是中央电视台记者打来,要求采访杭州知青方平。央视拍摄《家园》系列报道,其中《手足相亲》这一集,记录的就是方平的事迹。

  1965年9月,杭州六中毕业的方平,与1000多名杭州中学生一起,抱着一份年轻的期待和梦想,奔赴千里之外的宁夏农村,立志奉献自己的力量把宁夏建设好!然而,当她真正来到宁夏,才感受到贫瘠西北与富裕江南的差异,远远超出了想象。当时18岁花一样年龄的方平,陷入了迷茫,不知道命运会把自己带到哪里?西湖边长大,个儿矮小瘦弱的方平,被分配到永宁县胜利公社五渠大队。刚入生产队,她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

  当地老乡王文举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照顾关怀方平,手把手教她如何干农活,一次次教她学做大灶头饭菜。被黄土地的质朴善良深深打动,方平不厌其烦地走进回汉老乡家里,动员他们把孩子送进学校。她要尽力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孩子们。她做过耕读老师、小学老师,成了最受孩子们喜欢的小方老师。知青给老乡带来了文化知识,老乡教会了知青务农本领,这份情感在时间的打磨下,凝结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交织。

  返城回杭后,方平先后经历过癌症与车祸,后来,她自办小企业,生活也慢慢好起来了,但她心里一直惦念着曾经朝夕相处的老乡和孩子们。2010年,正好借永宁杭州知青联谊会慰问团的到来,方平主动提出,能否在永宁县寻找几位上大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从那时起,她用自己的绵薄之力,资助永宁县回汉困难学生21名,帮助他们完成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学业。

  今年8月25日,方平接受中央电视台拍摄邀请,又一次回到第二故乡。当她了解到,18岁的回族女孩耿佳刚刚参加完高考,分数比一本线还高出60分,被“西北政法大学”录取。虽然生活向耿佳打开了另一扇窗口,但家里却十分发愁,爸爸得了肺结核长期患病,一家人只能靠哥哥打工来维持生计,动辄上万元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还没有着落。方平看到小姑娘,想到自己去宁夏时也是这样花朵一样的年纪,当场资助5000元,并和她加上了微信,一直跟踪她的情况继续资助。她嘱咐耿佳,一定要好好孝顺爸爸,用学到的法律知识回馈家乡。

  一直以来,方平就是这样锲而不舍地资助宁夏贫困大学生,感恩第二故乡!

   ●●●他是农田里的“科学家” 试验田亩产增加近一倍

  “我总是对着北方翘首仰望,那里有当年植下的梦想。”联谊会上,吴宣文以一首配乐诗朗诵《那一季青春张扬》,道出了知青的心声。

  吴宣文17岁从杭州五中高中毕业后下乡。他体质好,抢着干重活,农民很喜欢他,更喜欢他普及科学的“疯劲”。刚下乡时,吴宣文种植了一块阿勃小麦高产试验田,亩产比其它小麦增产近一倍,成了大队书记张万禄推广小麦新品种的示范。这一成绩鼓励他收集了国内外几十个小麦品种进行对比试验,还把墨西哥小麦“索诺那64号”推荐给另一个知青裘知新,让它作父本与母本当地品种“宏图1号”进行杂交,培育出北方春麦当家品种“永粮4号”。他还办起全县第一个养猪场,亲口尝百草找野生饲料,研制秸秆发酵糖化饲料。

  他当生产队长,积极推广改良盐碱地、水稻移栽育苗、小麦玉米套种等新技术,粮食增产居全公社第一。他当公社主任书记时,每天傍晚利用有线广播向刚包产到户的农民宣传科学种田知识,公社提前两年实现“第一个翻番”,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模范集体”。

  中国科协在他的公社举办西北农业科普现场会。当时的《民族画报》发了两个版照片,题目是“科学迷吴宣文”。吴宣文的青春在农业科普的园地里张扬。后来,他还被评为永宁县劳动模范,成长为县委书记、银川市委副书记、宁夏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国家“两基办”专家。

   ●●●知青小民乐队重聚 《采茶舞曲》再次响起

  一曲欢快、跳跃的《采茶舞曲》,再现了1965年9月西去列车上难忘的情景。杭州知青张焕昌等当年十六七岁青春焕发的学校文宣队员,就是在列车上奏着家乡越调,奔赴宁夏务农支边的。

  音乐没有国界,没有地域。这首有着时代气氛,描写江南农事劳动,地方风味浓郁,清新活泼的曲子,让杭州知青、回汉老乡百听不厌。每当杭州知青小民乐队送戏到田埂,《采茶舞曲》在黄河边的上空旋舞,杭州知青和老乡们在田里,卷起裤管,撸起袖子,你追我赶插秧忙,横成行,竖成列,宛若一条条挂满绿色珍珠的丝线,美丽地镶嵌在波纹荡漾的农田里。

  半个世纪过去了,小民乐队塞上分手五十余年。如今,永宁杭州知青小民乐队在西湖边重聚,再次演奏《采茶舞曲》,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这七位演奏者分别是张焕昌、曹天汉、项宗西、王乃正、裘启新、蒋思迅、朱自通。

  为了排练好这首曲子,曾任杭州滑稽剧团团长的队长张焕昌绞尽脑汁,想了很多办法,他利用微信建立起永宁杭州知青小民乐队群,在群里反复一句一句指导队友,逐步消化,攻克难关。为了帮助队友们把荒废了几十年的乐器演奏技巧早日拾起来,他利用技术手段把《采茶舞曲》的每一小节分别制作成音频发到群里,进行远程教课。他们每星期集中排练一次,每次3到4个小时,结束后,在微信群里把运弓、音准等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有效精准提高演奏水平。为了熟记曲谱,队友们不分昼夜听音频,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渔民的儿子能吃苦 精确控制测量误差

  宁夏青铜峡舟山知青800人,1966年9月25日离开舟山,奔赴宁夏青铜峡县的蒋顶公社和邵岗公社插队。舟山知青夏武就是代表之一,中秋节放弃和家人团圆,率领126位舟山知青团,清晨7点分乘三辆大巴浩浩荡荡开进杭州。

  夏武出生在舟山沈家门,他去宁夏时才16岁,在农村艰苦环境里受到锻炼。1968年,他被招工至宁夏石炭井矿务局白芨沟矿(当时称卫东矿)在开掘区挖了十年煤,几次出生入死,后来被调到开掘区测量组与蔡孝桐一起从事矿山测绘工作。

  此行外业一般人都能胜任,而内业涉及到计算公式、测绘原理和运用,非常难。夏武虚心学习,刻苦钻研,从最基础的导线计算开始一点一点学起。矿山测绘要求精度高,距离丈量,那时全部靠人工对拉50米长的钢卷尺,还要外加15公斤的弹簧秤,长度距离要控制在八千分之一,即8米长的距离只能允许一毫米的误差,夏武每次都达标。

  夏武在矿区东大巷进行测绘作业时和蔡孝桐相互配合,仅依靠一根1.2米长的轨道木,夏武一人在下面稳定,蔡孝桐则吸腹上跳站立起来为掘进中线迤线。东大巷贯通后,经验收实测确定中线水平方向误差35毫米,大大高于国家规程的精度,夏武测绘组受到矿领导的嘉奖。夏武作为一个渔民的儿子,又有下乡艰苦锻炼的底子,吃大苦耐大劳的优秀品质在工作中充分地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