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西湖十景中双峰插云的秘密吗?
南北高峰曾经都建有塔 插云与它们密不可分
市考古所最近对南高峰塔进行了考古发掘
本报记者为你揭秘这座距今已有930余年的石塔
考古发掘出来的塔基
苏堤春晓、曲院风荷、断桥残雪……说起杭州,最让人称道的莫过于西湖十景。这十景之中的双峰插云,想必大家都听过。但你有看到它真正的模样吗?
其实,这一景观最早源自南宋时期,当时南、北高峰上建有佛寺、佛塔,塔尖高耸入云。南宋杨万里的西湖绝句中就有提到,“南北高峰巧避人,旋生云雾半腰横。众然遮得青苍面,玉塔双尖分外明。”这就是对双峰插云景观的写照。
但清代以来,两峰佛塔或损毁、或雷击,仅剩下塔基,后来渐渐淡出人们视野,“插云”景观也就名存实亡了。
昨天,市考古所宣布经过6个月的发掘,他们发现了南高峰塔、道路、塔院(荣国寺)建筑基址,发掘面积有1100平方米。记者也来到现场一探究竟。
930多岁、30多米高
塔身呈六边形 比六和塔要“瘦”一点
南高峰塔长什么样,从未在史料中出现过。这次考古发掘中,却找到了答案。
这座塔基呈六角形。“虽然塔身已不复存在,但从塔基的形状,我们可以推测塔身,也是六角形的。”市考古所考古二室主任、副研究员王征宇说。
塔基高出地表不少,用的材料是自然的岩石。“南高峰海拔高,塔基就地取材,利用自然山岩,经过平整后填筑的。”
在基坑中还能看到不少塔砖,有意思的是,这些砖头上还刻着字,比如“章氏”、“衢州”、“北高峰”、“修喜功塔”等。
古时造宝塔,对信徒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造福一方百姓。“这些塔砖,可能是当时全国各地的信徒捐赠的,捐了钱,定制了烧制了一批砖头,砖头刻上了信徒的名字、住所之类的。”
它的塔身有多高?据《咸淳临安志卷》记载,这座塔,建于五代石晋天福年间,距今有930余年。塔身高十丈,一共七层,有30多米高,相当于现在十来层的建筑。
王征宇说,根据文献资料记载,这座塔内部有六层,地下有个地宫,塔身是中空的,有楼梯直通塔顶。这座塔主要是砖石结构,木结构少,跟六和塔比起来,塔身看起来会更修长一些。
西方僧人来南高峰建塔
先有塔 后建荣国禅寺
在山顶,除了南高峰塔,还有一座荣国禅寺。那么,这座寺庙有没有找到呢?
这次的考古发掘中,专门们在塔基的西面找到了一座塔院,它由房屋台基、夯筑地面、院墙、排水沟构成。这个塔院与塔之间,还有一条甬道连接,是用砖砌起来的,比较平整,长12米,宽4.6米。
王征宇介绍,在这次的发掘中,他们只找到了寺庙院落的一部分。“我们并没有挖掘出一些供奉以及寺庙大殿等遗存,所以还不能确定荣国寺大殿的位置。”
这座塔、寺庙,其实与一位来自西竺的僧人有关。
据《杭州南高峰荣国禅寺重修宝塔疏》记载,“有梵僧自西竺来,登南高峰之巅,见其远望无极。遂欣然曰,于斯可以立大觉世尊之表相,令四远望者,同种善根。因出舍利一颗,托有德望僧道圆,禀吴越国主文穆王,为建宝塔。高七层,通计十丈。其规模制度,精妙绝伦。于下建寺一所,名为荣国。”
大概的意思是说,一个从西竺来的僧人,到了南高峰,觉得这里仙气十足,想在这里建宝塔放舍利,他把想法禀告了当时的吴越国主文穆王。塔建成后,之后还建了一座寺庙,就是荣国禅寺。
塔和院落呈“工”字形,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前塔后院的整体空间布局,也佐证了先有塔,后有寺庙的历史。
塔顶夜夜亮灯
成了当时的航灯
现在西湖边不少塔亮了灯,其实早在900多年前,南高峰塔,也是夜夜亮灯。
据《咸淳临安志卷》记载,当时宝塔就有夜燃明灯的说法,“亮灯的地方,应该是在顶部。”王征宇说,塔顶最高处亮灯,最为醒目。
当时塔顶点的“灯”究竟是什么?王征宇也进行了一系列猜测,如果点的是蜡烛,应该亮度不够,可能是个大火盆,火光会比较大。
至于塔顶亮灯的形式,他们也对比了一些石塔,“它塔顶的设计,可能类似于建德梅城的双塔,塔顶四面,开四五个小窗,火光可以从窗口透出去,四面八方都能看到亮光。”
当时这样的亮灯,除了景观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功能——指示江面的航行。“不管是在钱塘江、还是西湖,还是杭城里,头一抬,就能见到南高峰。”
据记载,南高峰塔,在南宋乾道五年重建过,北宋崇宁二年进行了修建。到了明代,曾被雷击中,塔顶被劈坏,七层变成了五层,元代则逐渐破败,变成了三层,到了清代就彻底塌了,到了民国就只剩下塔基裸露在外。
南高峰塔会不会复建?
这次的考古发掘,让我们仿佛见到了南高峰的原貌。那么,以后这里会复建成南宋时期的模样吗?
王征宇说,暂时还没有接到这个通知,但是通过这次的考古发掘,宋代时期南高峰塔前塔后院的整体空间格局基本得以呈现,将对南高峰塔原有布局的复原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记者还了解到,北高峰作为双峰插云另外一位主角,在历史上山顶上也曾有石塔,但后期被损毁。对于这座塔的考古发掘,目前还没有开展。
原标题: 你知道西湖十景中双峰插云的秘密吗? 作者:通讯员 孙媛 记者 潘婷婷 网络编辑: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