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知名文学刊物当家人昨天齐聚杭州

17.04.2015  10:12

  《收获》主编程永新、《上海文学》主编金宇澄、《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徐则臣、《十月》主编陈东捷、《花城》主编朱燕玲、《钟山》主编贾梦玮、《中篇小说选刊》主编林那北、《江南》主编钟求是……

  昨天,这些全国知名文学刊物的当家人齐聚西子湖畔,参加由杭州《西湖》杂志与宁波《文学港》杂志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新锐出发”杭甬青年作家现场点评会。这些经验丰富、眼光老辣的资深文学编辑们点评的是,22位来自杭州、宁波的80、90后青年作家的作品。

  《西湖》杂志执行主编吴玄告诉记者,点评会从去年开始创办,让这些名刊的编辑们认识、点拨新面孔,借此让本土的年轻作家站到全国的舞台之上。

  点评会上,文学刊物的名编们到底是如何点评的?什么样的作品能入他们的法眼?

  举个例子吧。比如颇受好评的祁媛的小说《我准备不发疯》。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发疯的母亲与女儿的情感故事。去年也参加点评会的程永新感叹,“去年的点评会上,我看了祁媛的《奔丧》,那种面对生死的戏谑与反讽,令人印象深刻,却不能让我感到兴奋。因为小说的来源很清晰,没有从中国式叙事中脱胎出来。而《我准备不发疯》是一篇非常好的小说,祁媛写的很自然,作品的自然度和成熟度令人兴奋。《收获》会隆重推出这篇小说。

  去年将《奔丧》发表在的《人民文学》编辑部副主任马小淘,对《我准备不发疯》也十分欣赏:“这部作品很有特色也很有信息量,看得出这是一个美院学生写的东西,展现出了她的内力和才情,在放纵与克制之间的平衡。

  当然,在广受赞誉的同时,几位编辑也对祁媛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

  程永新说:“有一些闲笔可以克制一下,段落与段落的关系可以稍作调整。年轻作家应该尽可能触摸各种各样的形式。

  林那北提醒要注意细节,“我记得小说里有一段是写晚上睡觉听到隔壁的人说梦话,但其实梦话很容易记不住,不可能听得很清楚。细节需要关注,但情节不可空转。你需要赋予一些细节意义。

  《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说:“小说家分成两种,一种是艺术家小说家,一种是小说家小说家。浙江很多作家很向往艺术家小说家,这很好,但真正想写小说,得把自己内心的资源考量一下,是否有这样的天赋和准备,如果没有,那就做一个小说家小说家,这是可以培训的,三年就能培养一个了,年轻作者可以考虑在这条道上走下去,努力成为有个性的优秀的小说家小说家。”(小编也觉得有点拗口,不过没错哒。)

  对于现在而言,这样的点评会似乎并不多见,但《作家》主编宗仁发透露,在上世纪80年代,这样的点评会是一种常态。“那个时候文学氛围很浓,文学编辑对作家的创作是有一定参与性的。但是现在,文学编辑已经很少对小说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了。

  所幸的是,这样的点评会已经开始被大家重新重视,王干说:“杭州的成效最显著,没有很差的稿子。去年到今年,像祁媛这样的青年作家迅速成长起来了。这说明形式和人都对了。浙江青年作家的势头很好,年轻一代已经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