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时光如水 看群龙竞渡、百舸争流

11.06.2019  13:51


杭州日报  记者 汪玲 文 李忠 蔡怀光 摄 张妍 制图 本版老照片均来自杭州日报早年报道

活化石名片:蒋村龙舟

蒋村龙舟始于唐代,盛于南宋。清代时,乾隆皇帝将蒋村龙舟赛事封为“龙舟胜会”,此名沿用至今。每年端午节,西溪五常港、深潭口一带都会举办“龙舟胜会”,人们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目前,端午节(蒋村龙舟胜会)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栏语

今日之成就,是往昔岁月不懈奋斗的回报,亦是面向未来砥砺奋进的基石。70年栉风沐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

过去的70年中,我们的城市也在发展中不断焕新。过往的时光成为城市的历史,烙下发展的印记。每个人都是城市发展的亲历者,而一些事物在岁月洗礼中“结茧”,蜕去带着尘埃的“”,蝶变为具有城市灵气的“活化石”——它们仍是它们,却见证并积淀了70年的故事。

回望杭州70年发展历程,我们试着用“考古”的方式穿越时光,通过变与不变的相互印证再话当年,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发掘那一颗颗凝结着幸福感与获得感的“城市活化石”。

年轻的汉子们奋力划桨。

满天装龙舟驾到,赤膊龙舟得让道。

6月7日,农历五月初五,正是端午佳节。

正午时分,天气有些闷热,西溪湿地深潭口水域,锣鼓声一起,两岸人群的喝彩声便一并爆发,160多条龙舟争流,蒋村一年一度“龙舟胜会”的重头戏“胜漾”正式拉开帷幕。

胜漾”是“龙舟胜会”难度最高、最具观赏性的环节,每条龙舟都得在深潭口四周划上一圈,然后在深潭口中间做一次360度旋转——传说深潭口水下住着龙王,“胜漾”就是为了向龙王祈求好年景。

这或许就是端午节应有的仪式感,精壮的汉子们或穿着统一的服装,或索性光着膀子,在击鼓声中将桨划得飞快。水花飞溅,湿地的河道像是被端上了炉子,瞬间沸腾了……

看着青壮年在水中卖力气,87岁的陈小毛站在岸上连连叫好,眼神中带着些许羡慕,就和70年前一样——17岁那年的端午节,陈小毛站在桥头,看着同村小伙子划龙舟,也是好生羡慕。

1949年的端午节对于杭州人来说,是不寻常的。那年5月3日,杭州解放,全城上下一片欢欣。端午节到了,蒋村人便用“龙舟胜会”来庆祝家乡解放。

那一年,划龙舟还是件奢侈的事。龙舟不多,几个村才能出一条龙舟;吃的也少,划龙舟的小伙子得盘算着如何才能挨家挨户地“讨飨”,村民们则犯愁该如何应付“讨飨”。

什么是“讨飨”?说白了,就是小伙子们端着木盆,厚着脸皮去亲戚家要些大米、豆子,为的是能在“胜漾”之后吃上一顿像样的龙舟酒。

70年一晃而过,蒋村人的日子越过越好,“讨飨”的事儿别提了,“龙舟胜会”成了大伙儿一年一聚的最佳由头——毕竟,对蒋村人来说,“端午大过年”。

深潭口的开阔水域上,满天装的龙舟在水中起起伏伏。一溜健硕的青壮年汉子中,老董显得有些特别——他今年已经72岁了。

老董是划龙舟的一把好手,更是制作龙舟的高人。七八岁时,他就开始用南瓜雕刻龙头,如今,满天装的龙舟,他一个人就能搞定——装饰今年的满天装龙舟,花了80多万元。

话分两头,从老董学会制作龙舟到改革开放初期,划龙舟都是一件想想激动却不能“轻举妄动”的事情,大家都不富裕,全民参与划龙舟不现实,家里人的菜篮子、米袋子更要紧。

不过,2003年开始,日子不一样了,用老董的话来说,“一步跨进了小康社会”。借着西溪湿地综保工程的东风,村里的集体经济发展迅速,村民们富了起来;村民们富起来了,“龙舟胜会”自然恢复了应有的热闹。

龙舟胜会”越来越火,村民们的脑子也越转越快,把“非遗”做成文创产品,能不能找到市场?今年年初,30岁的俞建梁试了试,赤膊龙舟模型卖得就不错。于是,满天装龙舟模型上线了……

46岁的周忠伟划着赤膊龙舟,在水里拼得挺狠。刷桐油、做装饰,早在两周前,他就铆足了劲。生在蒋村,如今又是西溪湿地的电瓶船驾驶员,周忠伟对身下这泓水感情很深。

上世纪90年代,蒋村的养猪业把河道水质拉到了劣Ⅴ类,周忠伟是见过的。那些年,周忠伟甚至不愿意下水,因为身上一沾发臭的河水,便会长出奇痒难忍的红点。

  • 1
  • 2
  • 下一页
  • 全文阅读
  •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汪玲 文 李忠 蔡怀光 摄 张妍 制图 本版老照片均来自杭州日报早年报道        编辑:高婷婷        责任编辑:方志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