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看港大科学家如何玩转纳米颗粒
细胞很小,平均直径仅有10-6米大小,需要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一般情况下,细胞内部只有一个细胞核,但香港大学的科学家们却可以轻松地将比细胞还小的纳米物质玩转于股掌之间,在一滴直径只有10-9米大小的纳米颗粒“体内”注入一个或数个纳米颗粒,也可以将一个纳米颗粒拆分成两个或多个。
近日,在青山湖科技城香港大学浙江研究院召开的“创业创新沙龙”上,香港大学王立秋教授晒出的科研成果,把在场所有的人都“镇住”了。这些成果,就出自于落户在青山湖科技城的港大浙江研究院纳米流体和热能工程研究所,该研究所从事的构型优化技术、纳米流体技术、非线性计算技术和微流控液滴技术研究正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多学科联动,打通任督二脉
微观世界也可以有大作为。利用纳米流体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制造出结构复杂、门类繁多、功能多样的纳米药剂。
像目前治疗肝癌,一般都用传统的外科切除手术。今后,微创术很可能会取而代之。只要在大腿根部打一个小孔,植入导管,向肿瘤部位注入纳米栓塞剂,把给肿瘤输送营养的血管堵上,“饿死”癌细胞。同时,还可以把化疗和放疗药一并“包进”纳米颗粒,对病灶实施靶向治疗。
再譬如,治疗关节炎,医生不希望注入体内的药物给肾脏或大脑带来副作用,就可以给药剂设置一个温控“阀门”,使药剂在高于体温时释放药效。然后,只要在患病关节上贴一个膏药,让病灶升温,这样就可以使药物在通过病灶时释放药效,达到精准施药的目的。
除了推崇纳米流体技术外,王立秋还十分强调多学科联动,他告诉记者,“大到交通路网,小到人体的脏器机能,其实都与两个指标息息相关。一是结构,二是填充这个结构的物质。我们研究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结构和填充物的组合达到最佳状态,以构建最优质的交通路网,塑造良好的机体机能。”他们正在研究推广的微流控液滴技术,其实就是对构型优化技术、非线性计算技术和纳米流体技术交叉研究的具体应用。利用这项技术,人们可以制造门类繁多样的纳米药剂,实施精准施药和靶向治疗。
丰富的科研成果,也吸引了合作企业纷至沓来。
王立秋介绍,研究所落户临安以来,已先后与巨化、正泰、国电能源等单位达成院企合作。时下,爱力康和湖州一家做地暖地板的企业,也在与他们接触,希望能借力王立秋的纳米流体技术和构型优化技术,开展纳米制药,研制更优质、更节能的地暖和地冷地板。
港大技术,墙内墙外都吃香
自去年年底,港大浙江研究院落户青山湖科技城以来,像王立秋团队那样越来越多的高精尖技术,正在由港大浙江研究院,走向青山湖科技城,走向浙江省,乃至全国。
除了王立秋团队,黄国全教授主持的工业物联网研究所,和黄立锡教授领衔的气动力学与声学研究所,“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
去年起,黄国全团队就忙着给杭叉解决一个困扰多年的老大难问题——仓储管理。一直以来,杭叉成品叉车的入库和出货都是人工管理,这个型号的叉车,放在哪个库区、几号库位、哪天出货、发到哪里……都是人工调度。这几年,随着杭叉业务的日渐红火,叉车的门类、规格也越来越多,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生产新常态,黄国全团队用工业物联网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黄国全透露,这只是港大与杭叉合作的“一期”工程,后面还有二期和三期,将为杭叉塑造一个全新的生产流程,使组装零部件的提取和匹配实现智能、高效。此外,他们还将深度介入智能叉车制造,为杭叉的智能叉车打造质优价廉的CPU——“导引模块”,使智能叉车的制造和使用成本大幅降低。
此外,黄立锡教授和他的团队还与通信巨擘华为合作,解决发射机风扇噪音和散热等问题;与科技部合作,解决大飞机噪音控制问题;与华电合作,解决发电机散热系统的噪音控制。
除了“墙内开花墙外香”,如今,青山湖科技城的“街坊”们也在找他们合作,杭氧、杭叉和南都电源也都希望能帮助他们解决产品噪音等问题。看来,黄立锡教授“致力打造一个安静的世界”的理念,正在迎来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者。(本站编辑 陈洪凯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