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表演艺术家苏文茂逝世 曾教育徒弟不逞一时口快
5月3日12点23分,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苏文茂因肺病在天津空军464医院去世,享年86岁。他是相声大师常宝堃的徒弟,以“文哏”见长。他文而不温,含蓄隽永,被誉为“文哏”巨匠,代表作有《文章会》《苏批三国》等。苏文茂先生长子苏明杰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表示,父亲近三四年来一直身体不好,这是今年第二次因高烧导致肺部感染住院,最终没能抢救过来。据悉,苏文茂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将于5月9日上午在天津北仓殡仪馆举行。
近年半身瘫痪因肺病去世
昨天下午,在网上传出了一代“文哏”巨匠苏文茂先生去世的消息,随即引来了众多网友的悼念。随后,京华时报记者联系了苏文茂先生的长子苏明杰先生,他向外界证实了父亲去世的消息。“父亲不好的情况得有三四年了,因为脑梗塞卧床,慢慢导致半身瘫痪,行动不方便,这两年眼睛也不太好。前段时间因为发烧住过一次院,后来出院也能吃东西了。这次又是发烧,医生说是肺感染,肺部健康的区域还剩三分之一。他年轻时得过肺气肿。”苏明杰表示,目前家里人正在忙着打理后事,相关的纪念演出和追思活动还没有确定。
苏文茂的徒弟宋德全称师父这些年身体一直不太好,他说:“毕竟年龄也大了,之前是肺不太好,后来还有一次脑中风,身体行动也不方便。今年春节,我还去天津看望过他,那时候气色就不太好,神志也有些模糊。”
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称苏文茂先生是一代相声艺术表演大家,文哏巨匠。他对京华时报记者说:“昨晚已经得知苏老先生生命垂危,我夜不能寐。今天早晨5点半还发信息为他祈祷,希望能听到好转的消息,然而无力回天。我们应该继承他未竟的事业,把相声作品抓上去。”苏先生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在网上引起了各行各业人士的怀念,孔庆东、张泉灵、李伟建、苗阜、康广松等都发文悼念。
儿子苏明杰
他对每段相声都兢兢业业
苏文茂先生的长子苏明杰表示,昨天很多人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后,慕名赶来家中悼念,“我真的挺感动的,自发来了很多人,都说喜欢老爷子的艺术”。
苏老先生受到这么多观众的欢迎,苏明杰觉得这与父亲对待相声艺术的态度分不开。“他对待相声真的是兢兢业业,很认真。在他的段子里,一个包袱如果响了,但是影响主题和整体内容,他就会删掉,宁缺毋滥。他说了很多传统活儿,前辈的作品经过他的研究修改,就有了他自己的风格。传统的活儿要让现在的观众认可,不容易。”
苏明杰回忆,1979年父亲跟搭档朱相臣在家里编排了20多段相声,每一个段子都花费了很多心血。“我就在旁边看着他们排练,他对待艺术很严格,在台上怎么表演都得琢磨透了再登台。前些年他身体还好,有一次我跟他说,您的相声百年不衰。他就乐了,跟我说,你倒说说怎么个百年不衰法?我就说,您相声里传递的这种文化、这种现代意识,是符合社会潮流的。”
父亲是我前面的大山
苏文茂先生有5个孩子,并没有专职从事相声艺术的。苏明杰在家常受熏陶,年轻时也常登台演出,拿过全国比赛的奖项,不过却并不以此为职业。他说:“父亲14岁就跟着到处学艺、演出,吃了不少苦,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受这苦,就不鼓励我们学,也是顺其自然吧。”
苏明杰说,他在家属于偷着学的相声,也没想着要继承父亲的艺术,总感觉前面有座大山。“我没想专门去说相声,他的一些段子我有时说,但是总觉得心里有个影子。我也不想头上顶着一个苏文茂儿子的帽子,让观众拿这个说事儿。我这些年演了不少小品、电视剧、电影,他有的认可,有的也毫不客气,给我指出错误来。”
徒弟宋德全
师父在台上有“三不说”
相声名家宋德全在上世纪80年代拜苏文茂为师,他从师父身上学到的不仅是艺术,还有做人,“他堪称相声界的一个典范,特别尊重长辈,爱护年青一代;在艺术上也是精益求精,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相声,决不会在台上信口开河,每个段子都是深思熟虑之后的作品。比如《苏批三国》《文章会》《汾河湾》这都是过去就有的作品,但是经他整理之后,就成为他个人的经典。李金斗老师有句话很贴切,说苏先生就是相声的范本”。
宋德全回忆,自己年轻时也犯了很多演员常犯的错:“那时脑子里只想着包袱,想着怎么火、怎么成名。那时我有个讽刺社会不正之风的作品在全国获奖了,他就批评我,相声不能这么说,不能往那方面发展,不要对社会不负责任。他意思是,说这些,一时口快,对社会有什么帮助吗?有什么启示吗?还是应该给人讲明白道理,让人记住你所塑造的人物,这才是相声该做的。”
被问及前些年苏先生身体好时,对相声的现状和发展有何看法,宋德全说:“他对相声回归剧场是支持的,但对继承传统的方式有看法。他觉得不能所有的传统节目都继承,要去除糟粕,继承优秀的,还应该推陈出新。他其实说了很多新节目,比如《大办喜事》《美名远扬》《新局长到来之后》。”
宋德全提到师父在台上有“三不说”:“第一违背伦理道德的不说,他认为在台上大家都是艺术伙伴,凭什么占人家便宜;第二是讽刺残疾人的不说,残疾人本身就很痛苦了,还拿人家取乐,这不道德;三是脏话、侮辱人的不说,现在很多演员常有口头禅,傻帽儿挂在嘴上,也不明白这词什么意思。”宋德全认为,正是坚持这种风格,在相声界一提到师父都叫苏先生,“他懂得多,也没人敢跟他开玩笑。其实他文化水平不高,但是表演起来有书卷气,温文尔雅,选材也很严谨。”
京华时报记者田超
□娱说
苏老的文哏不断地气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有“文哏大师”美誉的苏文茂老先生去世,这是相声界近年来又一重大损失。
相声起源于市井,历来遭诟病的就是个俗字,因为有了文哏的支撑,相声才做到了雅俗共赏。回顾苏老的相声作品,极具个人特色。首先是苏老字正腔圆,绝无吞音含混,开腔便知要攻上三路。相声说得酣畅利落、行云流水并不罕见,娓娓道来而不失韵味,这就难得了。
其次是苏老的相声总会让人增长见识,不论是《苏批三国》还是《文章会》,其气质对人不啻一种文化熏陶,但妙在寓教于乐,有教而无形。对这一点,我一直不认同郭德纲的说法。相声的确不是上课,的确首先是要使人发笑,但是搞笑这个门槛是不是太低了一点?相声必须使人发笑,但搞笑却有高低之分。高级的搞笑,笑点在逻辑、在知识、在演绎,而低级的笑点在装傻、在卖丑、在扭曲伦理。这方面,苏老的作品完全都是高级的。
相声讲究的是说学逗唱四门功课,但是一段相声未必要把四门功课的活儿都使全了。而且从根本上来讲,相声靠的是说,而文哏指的就是完全靠说的功夫实现搞笑的风格。从“文哏”这两个字上来看,世人皆认同文哏必须要“文”。
相声曾经完全是街头艺术,它的生存环境限定了它的内容形式,不搞笑的相声不能吸引观众,不吸引观众的相声就不能养活相声演员。即使在这样的约束下,还是有很多前辈创作出幽默、脱俗的作品。此类作品很多,比如侯宝林先生的《打针》、马三立先生的《十点钟开始》等等,都是经典中的经典。
说到苏老的作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作品风格以外,还有苏老挥洒自如的文人气质。他的文哏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文”,正当你以为自己面对一本正经说教的时候,却猛然发现自己上了一当,那种乐趣当真妙不可言。
遗憾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相声迷失了方向,把握不好分寸,想“文”却“文”得断了地气,想求变却变得失了本质。比如苏老的经典之作《论捧逗》,就被某些演员改编搞成了恶俗闹剧。这样求变,不进反退,令人遗憾。如果真心突破,苏老的《苏批三国》才是楷模。如果创作者不做文化积淀,迟早会让文哏成为绝唱。相声固然是雅俗共赏,但是创作者的创作雅不起来,作品的俗也只能是俗不可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