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风情隐于市 直饮马井巷危房修缮工程将完工
7月6日,杭州直饮马井巷修缮接近尾声,已经初步完成2300多平方米的外立面改造。 本报记者 林云龙 摄
思鑫坊、馒头山、劝业里……这场蝶变,将老杭州的历史韵味,融入了现代都市。下一站蜕变,就在饮马井巷。
7月5日,记者眼中的它:延安路以东、开元路以南,半人高墙悄然消失;朱红色窗棂、整齐粉白墙,江南院落映入眼帘。
饮马井巷,一处曾被时光遗忘的地方。
如今,这里的D级危房,已摇身一变,重现白墙黛瓦的动人模样,成为延安路上的新晋风景。
闹市里的边缘地带
饮马井巷有横、直两条,横饮马井巷东起定安路,西到延安南路,长约百余米;直饮马井巷南起西湖大道,北到染坊小区,长不到百米。
据《杭州市志》载,饮马井巷,明朝时称张司马巷,清朝时附近有军队驻扎,军马需饮水,因此此处多井,称饮马井巷。
如今,饮马井巷还存留着3口井,具体年代已经不可考了。
时间流转。地下通了地铁,乘客从定安路站下,与饮马井巷擦肩而过;与巷子一墙之隔的,是杭州市最繁华的延安路,车辆穿梭不息。
不知何时起,饮马井巷成了闹市区的“边缘地带”。许多房屋历史年代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
在这里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房间里是没有厕所的,居民想要方便,就得用马桶或者去公厕;墙门里的走道上,搭满了简易灶台和洗手池,一个人推着自行车走进去,那就一个字:难。
更令人担心的是,直饮马井巷有28户D级危房。这些房屋,脆弱到什么程度?
“一遇到台风、暴雨天,我们都提心吊胆,赶紧把居民安置到酒店,生怕房子倒了。”对此,属地涌金门社区的工作人员记忆犹新。
巷子里公房、私房混搭,老房子要翻修也很难,作业空间小,还得先征得隔壁人家同意。
渐渐地,原住民开始搬离饮马井巷,外地人每月付500元、600元的租金,扛着行李就能住进来。
这让社区书记孔蓓蕾有点头疼:“28户D级危房中,12户是租户,8户是原住民,还有8户空置。”
25天的神速动迁
改变,比想象中要来得更快一些。
今年3月26日,直饮马井巷D级危房修缮工程正式启动,涉及5个墙门、28户居民。
项目启动不到一周,就有24户腾空封门;25天后,所有居民的动迁工作全部完成。
社区主任王璀佶说,如此“神速”,一方面是因为大家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强烈,另一方面,居民自发的动员也起了很大作用。
屋顶上,施工人员正专心地揭瓦搬砖;屋檐下,一旁的工作人员在仔细地讨论管线、水电的铺设走向……
短短数月间,房屋结实了,从木质结构变成了砖木混合结构,危房警报解除了;房子变漂亮了,成了江南院落。
直饮马井巷的居民马柏成,在这住了61年,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一天:“大家都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了,真好!”
王璀佶说,这次修缮方案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设计拼接厨卫,确保每户居民都有一个3平方米至5平方米的厨卫可以使用。
除了回迁的居民,还有7户是要搬迁的,因为居住空间太狭窄了。
比如,在33号墙门里,有一对夫妻,就住在7.19平方米的小房间里,还是上下铺。
“这样的环境,怎么能住人呢?搬迁是最好的办法。”孔蓓蕾说。
古色古香的白墙黛瓦
现在,修缮工程快要结束了,“拼厨接卫”的里子工程持续到7月底。
在直饮马井巷里转一转,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番迷人景象:
古色古香的墙门,镶嵌在门框里;雪白的墙壁在阳光下一尘不染;屋檐瓦片上,小鸟在低声鸣叫……
环境这么美,35号墙门的户主冯叶宁很心动:“搬离这里20多年了,现在摇晃的楼梯换掉了,楼上还新铺了木地板,真没想到!”
像冯叶宁一样,直饮马井巷的老居民,预计在今年7月底就能拿到钥匙了。
直饮马井巷,靠近延安路一侧,原先是一堵墙,路人在外头,旧宅居在里头。
现在,这堵墙已经不见了,庭院小窗打开来,里面宽敞又明亮。
延安南路指挥部副总指挥章根林说,这里可能会引进商业元素。
“开元路上,有花店、服装店;延安路上,有商场、咖啡店。饮马井巷的商业业态,要符合巷子的气质,具体还在讨论中。”章根林说。
所以,如果有时间,先来延安路逛逛,和白墙黛瓦的杭州老街坊,来一场不期而遇。
原标题: 小巷风情隐于市 直饮马井巷危房修缮工程将完工 作者:周洲 网络编辑:丁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