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盛分析:新能源车发力 分时租赁或将颠覆出行方式

25.06.2015  19:08

  最近,风头正盛的打车软件公司遇到了一些麻烦,一干业内翘楚都纷纷被相关部门约谈。尽管各家情况不尽相同,不难发现,对于专车业务一些灰色地带的策略已开始收紧。与之相反,汽车圈另一位新贵——新能源车分时租赁却正暗自发力,准备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

   分时租赁或将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实际上,作为城市交通的补充,社会已存在许多租赁模式。比如舒适度相对较低、距离较短的公共自行车模式;舒适度相对有所提升,但比较拥挤的公交车模式;以及滴滴、Uber等正在厮杀抢占的出租车模式。而从近两年滴滴、快的烧钱大战,到打车软件迅速普及并延伸到三、四线城市,恰恰说明城市交通的租赁市场需求十分旺盛。

  然而,与上述传统租赁模式相比,分时租赁是结合互联网思维出现的一种新兴租赁业态。简单来说,就是以小时或天计算提供汽车的随取即用租赁服务,其特点是分时租用、按需付费、全程自助、随借随还。在共享经济的理念下,这种租车用车方式被认为既环保又节省成本,同时充分介入了互联网思维。来自中国领先的融智平台——凯盛融英(以下简称凯盛)的顾问认为,分时租赁的创新将很大程度颠覆人们今后的出行方式。

  凯盛顾问表示,城市的拥挤度和租车效率都十分适合分时租赁模式。数据显示,中国的私家车消费比例排名世界第一,2014年国内汽车保有量将近1.4亿辆,“首堵”北京拥有汽车总量537.1万辆。而在欧洲,一辆分时租赁车可以替代6-12辆私家车。如果通过分时租赁的推广,让分时租赁车去大量替代私家车,提供城市内部的交通服务,可以较大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在分时租赁上的应有,将大量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十分有利于雾霾治理与环境保护。要知道,分时租赁的初衷就是希望培育更多的客户使用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的范围是在城市内部,城市居民、甚至来城市旅游的用户都可以通过分时租赁来体验新能源汽车的车型与性能,通过这种租车体验,也能促使人们更快地接受新能源汽车。

   2015年将成新能源车分时租赁元年

  作为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重要平台,分时租赁成为了各路资本蜂拥而入的领域。据了解,2013年,国内出现第一家专以新能源汽车从事租赁的企业,而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现拥有上千辆新能源汽车的租赁企业。数据显示,现在在工商部门可查到的涉及“新能源汽车租赁”业务的申请者已经达到100多家,2014年北京市新能源汽车上牌量的四分之一来自租赁企业。

  不过,与新能源在私人购车领域的推广障碍重重一样,新能源分时租赁同样面临多重瓶颈。凯盛顾问进一步分析称,分时租赁行业目前的难点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电动车牌照,每个地区的牌照只适用于该城市内部,城市之间存在差异。如杭州市实行的是行政备案制,而北京和上海实行的是行政许可制。所以,拿到所有的运营牌照很难;二是充电桩建立,很多地区需要采用签租的方式去建立电桩,即租赁场地来布点,相当于承包形式。如果租赁想要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充电桩,就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所以,在新能源产业生态链建设没有实现之前,新能源车分时租赁市场显然不可能像传统燃油车租赁那样普及。

  如今,新能源车分时租赁的市场已经启动两年。从车辆购买到网点布局、充电站建设,再到智能管理平台开发,以及消费习惯的转变等都是投资者正面临的困境。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都是新兴事物发展必然要经历的过程。随着专车领域政策收紧,新能源车分时租赁发展前景依然大有可为。

   分时租赁“弯道超车”只需假以时日

  谈到分时租赁今后的发展模式,凯盛顾问认为,未来使用过程中将会存在三种模式。第一是B2C业务,即个人的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服务。第二是城市内部的B2B业务,针对企业的用车服务。第三种是今年刚刚提出来的新概念——B2G业务,是针对政府的用车服务。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中国当前种种现象对新能源车分时租赁的发展都十分有利。作为一个多煤少油的国家,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在2014年已接近60%,减少机动车用油是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一步。另一方面,作为受雾霾困扰的国家,汽车尾气排放也是最大污染源之一。据了解,2014年,国家科技部就第一次引入了分时电动汽车的租赁,用于公务车的示范运营。之后,新能源车分时租赁平台的车纷享和外交部也开始进行分时租赁的运营推广。

  目前来看,分时租赁行业正处于投资热烈阶段。随着科技发展、新能源产业生态的完善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分时租赁“弯道超车”只需假以时日。欲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凯盛融英官方网站:www.capvision.com

点击查看汽车频道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