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建了以假乱真的“高管群” 最后才让“董事长”把会计拉进来

11.07.2016  23:45

董事长”要求小琳汇钱,小琳不知是诈,被骗了70多万元。

   浙江在线7月11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王益敏  通讯员 黄通令) 小琳(化名)是温州经济开发区某公司的会计,工作多年,从未出过差错。3个月前的一天,小琳微信突然收到一条添加好友请求,一看,是公司董事长。“他的头像和名字我在公司的工作群里见过,便没起疑。”小琳说。

  之后,“董事长”并未和小琳在微信上聊天,两人成了“僵尸好友”。直到几天前,“董事长”突然将小琳拉入一个内部工作群,群里还有多名“公司高管”,“头像都是一模一样的。”于是,会计小琳的噩梦开始了。

   女会计被拉入“公司高管”群

  “董事长”问,账上还有多少钱

  小琳被“董事长”拉入“公司高管群”的时间是7月5日上午。一个小小的会计,突然和公司这么多“大佬”同在一个微信群,小琳起初还有些“受宠若惊”。

  入群没几分钟,“董事长”就在群里@她,要她“查一下公司账户上的资金还有多少”。

  小琳很快回复:公司公私账户上,分别还有190多万元和6万多元。

  很快,“董事长”便让小琳汇6万元到一个指定账户上,并要求“把回单发给我”。小琳立马照做。

  仅过了五六分钟,“董事长”又让她再往那个账户汇70万元,小琳有些疑惑,这样的事以前没有先例。但一想到群里有这么多“高管”,不可能是假的,就照着做了。

  又过了一小时,“董事长”第三次要求汇款,这次金额是69万元。期间,群里其他人都没发过言,只有她和“董事长”在聊天。

  这下彻底起疑的小琳,给董事长拨了个电话。很明显,微信群里的那个“董事长”是假的,她被骗了。

  民警虽然以最快的速度冻结了那个收款账户,但仅追回16.9万元,被骗的大部分资金都被在境外取走。

   为了偷窥女会计的生活工作习惯

  这个“董事长”潜伏朋友圈数月

  小琳在公司工作多年,平时认真负责,小心谨慎,没出过什么大差错。这次遇到骗子,为何却毫不设防就上了当呢?

  办案民警说,那个主动加小琳好友的“董事长”,只是盗用了真实董事长的微信头像和名字。他加了小琳朋友圈后,从未与她聊过天,除了怕露馅外,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小琳发的朋友圈,了解她的生活、工作等各种细节,为最后的诈骗做准备。

  小琳被拉进的那个由“高管群”,所有成员也都是“假冒的”。

  民警说,小琳和公司的高层有另外一个内部工作群,但彼此之前并未添加好友。小琳作为公司会计,有一定的独立汇款的权力。民警猜测,那个骗子很可能是拿到了公司内部的通讯录,然后,利用手机号在微信上搜索(一般注册微信都是用的手机号),从而获得了包括董事长的高管们的微信头像和名字。

  这些以假乱真的信息,让小琳放松了警惕,从而上当。

   这个骗局也不是无懈可击

  打个电话就全显形了

  办案民警说,这样的骗局在温州并不是个案。今年6月27日,温州另外一家企业的会计也被用同样的方法,骗走20多万元。所幸受骗人及时醒悟,在温州市反诈骗中心及相关银行协作下,成功将钱追了回来。

  “在这类诈骗案中,被骗者往往事先锁定公司财务人员或人力资源主管。”民警说,这些人往往掌握着一些可利用的公司机密事项。

  民警说,尽管诈骗分子心机用尽,但只要细心一些,仍然可以识破。比如,骗子虽然使用了“董事长”的头像和名字,但朋友圈所发信息(包括文字和图片等)却不可能全部复制,点进去仔细看看即可判断真伪。

  另外,跟所有通讯网络诈骗一样,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跟当事人打个电话或当面确认一下。

  民警提醒说,平时朋友圈的好友要定时清理,对一些主动添加又不互动的“好友”,一定要核实身份。其次,如果是公司转账,要使用对公账户。大部分银行的对公账户都设定了延时到账模式,可以大大增强警方拦截成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