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师长们的网络焦虑:如何面对低头族孩子

26.10.2015  15:38

  名师大讲堂

  WIFI时代,中学如何重构教育疆界

  编者按:面对被称为“搜一代”“微一代”的低头族孩子,很多父母、教师束手无措,成为“茫一代”。在无处不在的WIFI、4G空间里,严令禁止、打骂已经控制不了孩子进入网络社区了,因为,网络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完全隔绝,只会让孩子在学校孤立、与同龄人间缺少共同语言。本期,报社编辑部邀请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谈谈师长们该如何面对这种网络焦虑,进而如何进入孩子的空间,开辟教育的新领域。

  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好多流行的东西,让我们应接不暇、眼花缭乱。

  互联网,特别是谷歌和百度,它开创了知识共享的时代,每一个人无论是权威,还是草根都可以很方便地获取信息,它让多少人改变了工作,甚至让部分老师失业。因为,当学生面对百度的时候,他就面对了一位全科老师,跟随教师学习已经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如果教师还是当知识的搬运工、还是仅仅教给学生知识,那么现在的学生已经不需要他们了,教师在未来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所以,教师需要重新定义。

  我们无法回避的WIFI时代

  WIFI给我们的冲击更大。它打破了学习的疆界,学习不仅仅发生在教室。而且我的理解是WIFI不仅打破了学习的疆界,而且会打破生活的疆界、打破人生的疆界。有了APP,学生就不再迷信教师,学生就不再认为学习必须在学校、在教室、在45分钟内发生,随机的、各种碎片化的时间都可以找到最好的老师,获取最宝贵的资源。

  现在还在上小学的这代孩子,未来他们会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是我们世俗的这个世界,另一个世界是互联网的世界。现在我们好多人是因为在世俗的世界互相认识,于是在网上又进一步交往,而这一代孩子有可能首先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世界,形成了自己的圈子,然后再在世俗的世界交往。所以,很多孩子更加看重的不是世俗的世界,而是虚拟世界有没有他的角色、地位、荣耀和空间。他不是为了在网上学习,而是为了在网上生活,而且经营他的一生。这就是WIFI带来的一个重大的冲击,我们没有办法回避,这就是对于疆界的打破,学校的围墙已经坍塌。所以,学校需要重新定义。

  既然学校的围墙已经坍塌,教育就迎来了更广阔的空间。

   战争有了第五空间教育有没有第二空间呢

  北京十一学校初一年级每年都搞一个传统的英语学习活动,叫“英语原声电影配音大赛”,每年老师都有遗憾:好多学生没法展示,他们在45分钟里只能有几个学生展示;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评判,如果放开就会占用太多的教育时间,英语的学习就没法完成进度。后来,他们把这样一个解决不了的在教室里发生的难题搬到了网上,形成了一个O2O的英语原声电影配音大赛,每一个学生用英语趣配音、配音秀、英语魔方秀编制自己的作品,最后把它放在“爱云校”APP里,放在班级圈里,每一个学生的作品都被分享,每一个学生都去点赞,就大大提高了他们活动的空间。活动不仅仅在教室里发生,而是在一个广阔的空间里去实现。

  十一学校有一个“京沪异地学生社团”,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网络空间里。他们有一个几个学校联盟的跨界创意大赛,希望校长给他们提供奖励经费,但是成员之间从来没有见过面。好多朋友告诉我,当问起某一个专家、某一个校长、某一个老师的时候,他们会很熟悉,但是从来没有见过面,因为在同一个微信圈里,在网络空间里已经是朋友。那么,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不可以发生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打开思路去想,我们只是打教室的主意、我们只是和45分钟鏖战。

  美国的一位网络专家说:“地点已死,空间长大。”空间是一个电子化创造出来的环境,它和地点不一样的是,空间可以有无限维度,不同对象可以与上千种方向相邻。所以,越来越多的活动包括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发生在这个地方。

  美国的国防部已经提出了要在第五空间作战的理论,他说:“网络空间是战争的新领域,对军事活动而言如同陆地、海洋、天空和太空一样,它至关重要。”战争有了第五空间,我们教育有没有第二空间呢?

  我们如何管理学生的网络空间

  十一学校初中学部对初一、初二学生做的一个空间调查,其中有一项了解了初中学生上学路上在干什么?当家长送他上学的时候,这些学生男生在干什么、女生在干什么。初一:听歌、看风景、听广播、睡觉、玩手机;到初二,看手机视频排在第一,初二的学生运用手机终端的比例大幅增长。这样的变化,我们有应对措施吗?他们用手机终端在干什么呢?挑战,不仅仅在教室,我们必须进入空间、必须移民到网络空间这个领地,和这些原住民们(我们的孩子)去接触,向他们学习。

  说实话,我要跟学生接触就跟他们请教,你们现在更多用哪些APP?你们觉得哪些东西更好玩?我学习的大量的知识都是来自于我的学生,因为我们必须通过他们进入到和他们一样的领地,尽管我们是移民,但是我们必须成为一个好的移民。

  重新学习表达空间的语言

  进入网络空间就要学习网络空间的表达方式。

  有一天,我在微信圈看到学生发了这样的一个帖子,他说:根据画图质量判断M老师的讲课速度。我有点奇怪,根据画图质量怎么能够判断这个老师的讲课速度呢?我就打开了他画的这些笔记,一张一张去分析,我终于明白了,他记的文字越来越少——他来不及记了,就是老师的讲课是加速度的。这就是原住民的空间语言。

  学生在微信圈又发了一条微信:怎样才能不把MUJI看成是MIUI?我搞不明白了。

  我说:“我对你这个很好奇,是什么呢?”

  他说:“是一个日本品牌,就是无印良品、一个日本杂货店的品牌。”

  “那一个呢?”

  “是小米手机品牌。”

  “是什么让你关心这两个呢?”

  “我经常把这两个品牌看错。”

  “你是不是自我嘲讽呢?”

  “算是吧。”

  这就给我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从这样一段对话里,我事后看了一下,校长的问题很大。校长没有学会在网络空间里和学生对话。校长就是不断追问、审问,一点都不幽默,也不用一些表情,没有学会网络语言。我们必须学会重新去表达,现在我们将线下的表达方式搬到线上和学生交流。

  学校的物理空间同样也有很多问题

  当我们放弃对空间的管理,没有形成相应的规则,孩子们就会以自己愿意和方便的方式在那里生活。其实在我们一些物理空间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学生不愿意去大广场,为什么?这样的空间对学生是没有吸引力的。教师和学生在大厅里谈心,学生能敞开心扉吗?学校的物理空间是不是有问题?当教师要给学生答疑的时候,老师们非常辛苦,但学校有没有为老师配置可以供学生坐的小圆凳,让学生能够方便坐下?

  当我们随意,不去设计的时候,它发生的事情也是随意的。随意的往往是效率低下的,当我们慢慢有所涉及、有所引导、用我们设计的思路和眼光去推动空间建设的时候,也许会发生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东西。

  ◎当食堂成为学生中心

  今年暑假,十一学校翻修房子,把我们的食堂改成了学生的学习中心,食堂不仅仅是吃饭的地方,我们有一个诙谐的说法就是:学习中心是一个学习的地方,顺便吃饭。在这样一个重新设计的学习中心里面,我们怎样研究它们的空间布局、怎么更加适合学生在这个地方学习和活动,就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张餐桌可以发生什么?

  现在我们尝试在这个角上慢慢引导一部分竞赛的学霸凑在一起吃饭,在那个角上引导一批喜欢辩论的孩子。像英国伦敦海德公园的星期天下午,一到这个时间喜欢演讲的、喜欢辩论的、喜欢争论天下大事的就带着梯子到了演讲一角,人少了就站在平地上演讲、人多了就在梯子上演讲,召来了很多愿意听演讲的游客。我们能不能设计出这样的空间?

  与教学形态相适应的空间改造

  和教学形态相适应的空间改造,也已经摆到我们前面。

  老师和学生个别谈话就没有一个地方,拖着椅子坐到了电梯旁边。

  给学生摆放的公共电脑都是一样高的,有很多学生匆匆过来、匆匆离开,他不想坐下,但是我们没有设计可以站着使用的电脑。

  在十一学校的教学楼上有这样一些供学生休闲的地方,就在走道的旁边。但是,这样的安排让老师们心里很不舒服,为什么?学生在那里不是半躺着,就是歪斜着,为什么学生会这样?因为我们的设计本身必然造成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在家里的沙发面前,不也是这种情况吗?所以,如果你让学生休闲的话,请搬到离走道远的地方,不要让大家天天接触;如果你想在这个地方安排一个让学生讨论、互相帮助和分享的地方,我们就可以搞一些特别设计。

  食堂里应该搞一些面壁的座位,就是一个人吃饭面对的是墙壁。为什么?有些学生一天很劳累,特别想安静、不想在吃饭的时候和别人说话,他需要选择这样的空间。所以,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这样的空间。

  孩子在校园里上阅读课,大声地读出自己的心情。这样的空间,我们为什么不去利用?为什么一定要局限在我们的教室?

  让教室的空间增加新的价值

  十一初中学部的老师潜心进行了一些研究,我感觉到非常棒。

  这样一个教室的安排分为两个区域:自主学习区、小组讨论区。这样的教室安排适合数学课堂,优秀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区。这样一个教室的安排,对于喜欢听老师讲课的学生,单设讲解区,老师在白板上可以给他们讲解。根据需要,这个区域的学生也可以随时回过头来参与旁边这个小组讨论,这也适合数学课堂。

  这样一种方式是U型的座位,有利于大家充分发表看法,老师是组织者,思想品德课和语文课常用。这样一个圆桌型的座位,每一个学生不仅能够得到相邻同学的帮助,老师在外围也可以及时指导学生,我们初中的数学I不超过12位学生,他们特别适合这样的教室安排。

  初一上学期四人一组,各个小组圆形摆放,老师在中央随时关注情况,可以迅速形成合作关系,而且相邻的组之间也可以互动,非常有利于教学班的建设。

  在教师梳理总结这样一些座位安排的、利用教室空间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他们在微信圈的讨论。其中,朱老师说:看到了一个未来教室设计展,无限向往、无限忧虑。忧虑自己,有意无意总是把秩序置于无上的位置,在这样的空间里,表面化的秩序和严谨的课堂结构是无论如何守不住的。周老师说:这两天研究教室座位的摆放,也深深感受到,我们潜意识里,的确是把秩序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李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