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点赞的漂流书亭 杭城今年还要再添300座
有这样一个片段,让杭州的书香更加浓郁——
5月26日,习总书记来到杭州钱江新城的城市阳台,看到本报与钱江新城管委会联合设立、供市民自愿捐书换书的漂流书亭,称赞这种文化传播方式有特点。
这段场景在新闻联播节目里播出后,朋友圈里关于书亭的话题被热转,而不少热心读者则直接找上门来要为漂流书亭捐书,比如有位退休的胡大爷,就把自己毕生收藏的1000多册书,放入了漂流书亭,希望这些书籍能物尽所用……
一座无人看管的书亭,带一本书来换一本书走,听起来这个行为似乎有些乌托邦。但漂流书亭却以它最原始的“一本换一本”的方式,考量着这个城市的文明,呼唤市民对阅读的热爱和对彼此的信任。
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说的那样: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已经快三岁的漂流书亭,就是这样一剂“黏合剂”,它给书安上了翅膀,让知识飞向更多的人。
120座书亭
漂起来的除了书还有分享与信任
我们将时间倒带到2012年的9月,当50座漂流书亭出现在杭州的钱江新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作为书亭的首漂者,曾留下这样的语录:“图书漂流,就像是给书安上了翅膀,让知识飞向不同的人。”
而推出漂流书亭最初是作为杭州学习节的一项创新内容,目的是在杭城营造飘满书香、大众阅读的学习氛围,第一批50座书亭由钱江晚报和钱江新城管委会联合推出,没几周的时间,50座书亭流动书籍就达4000多册,广受好评。
于是,在2013年春运期间,我们又联合城站火车站专门设立一个漂流书亭,让回家过年的人们书香满归途。同年6月,漂流书亭又进驻萧山机场T3航站楼。在杭州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到了2014年,漂流书亭已经达120座。到现在,书籍的总投放量达到了近7万本,成功漂流书籍78000多本。
短短两年多时间,漂流书亭的粉丝和参与者都在逐渐壮大。来捐书的,除了市民,还有晓风书屋、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等等专业的图书机构。就在前两天,钱江新城漂流书亭的工作人员,来到市民胡先生的家中,把他大半辈子积攒的1000多册书籍,运至新城,整理后投入到漂流书亭中。
胡先生说,自己70来岁了,家里积累了大量书籍,最近苦于要搬家,就想到要把藏书捐出来。“其实,好几个收书的人来找过我,想让我卖给他们。可是我觉得,这些都没有意义,说起来这些书也陪了我大半辈子,希望它们能物尽其用,物有所值。”
作为精神食粮的书籍来说,物尽其用,物有所值,这是大部分捐书者的诉求,而放入漂流书亭,正是让闲置书籍有了好去处。
在钱江新城上班的网络作家麦铃,自从城市阳台有了漂流书亭,就时不时往那里跑。“我非常骄傲我居住的城市有一座座漂流书亭,一座城市,除了有花香还需要有书香飘散开来,这才是文化格调的体现。”
麦铃说,就连她现在居住的社区,很多人都希望能装个书亭在社区里,成为自家门口的“图书馆”。
志愿者来守护、公益娘家来认领
书亭的队伍越来越大
关于漂流书亭的动人故事,说都说不完。
比如虽然是自助借阅,但是杭州香樟社区的工作人员还是承担起志愿者的工作,特地给书亭备了一本工作本,记录每天的书籍进出。
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的漂流书亭,自打设立起,就有了一批小小志愿者当守护神,常常家长们也被书亭吸引,报名来当志愿者。
不仅仅是个人,很多杭州的单位也主动来认领书亭,当起“公益娘家”,承担起捐书、组织换书等系列活动。2014年,钱江新城的城市主阳台上10座漂流书亭被浙江教育出版社、杭州市纪委、杭州出版集团、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杭州图书馆等单位认领,有了“公益娘家”。2015年4月24日,在首届浙江全民阅读节暨浙江书展举办期间,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又认领了钱江新城的20座漂流书亭。
今年还要添300座书亭
社区、报刊亭、车站、码头都有
在浙江文化大省的建设过程中,漂流书亭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支点和缩影,但却有可能成为全民阅读的有力抓手。
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杭州将再添300座漂流书亭,这些书亭将分步分批建设,建在全市的报刊亭、车站、码头、社区等公共场所。“在杭城公共场所设置漂流书亭,以最低的成本实现了书籍的有机更新,使公众能够获得更加便利的阅读体验,养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全民阅读习惯,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有效举措。”
这位负责人表示,在杭州推广的基础上,漂流书亭还将适时漂向全省,让书香飘满全省,培养全民阅读习惯,成为文化大省建设的一个亮点。
“漂流书亭”是一项便民惠民的公共文化服务
在省委党校教育长陈立旭教授看来,杭州的“漂流书亭”是一种便民、惠民的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省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目的是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文化权利,包括参与文化建设、表达文化主张、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
而漂流书亭的设立,让市民“带一本书来换一本走”的理念无缝连接了浙江人民的阅读需求。
市民既是漂流书亭运营中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建设者,同时又是书亭文化资源的享受者,这就充分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原则。
“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公共文化服务,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倡导一种新的治理理念,即广泛发动社会公众参与,发挥公众作为公共文化建设参与主体的作用。”
陈立旭表示,漂流书亭是一种能够比较有效地实现文化“惠民”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便利性、可及性是评价公共文化服务效率和均等化的一个重要标准。漂流书亭相对城市图书馆的公共服务来说,分布更广,更加便利,市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这种公共文化服务。”
本报记者余雯雯/文梁津铭/制图本报记者吴煌通讯员李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