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保存完好的早期越国城址,出土大量珍贵文物
与良渚、上林湖等入围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的大遗址相比,安吉龙山古城遗址多少有点陌生。
这是一处什么样的大遗址,又有怎样的价值,让它从省内众多大遗址中脱颖而出,入围我国最高等级的遗址序列,与周口店、秦始皇陵、大运河等处于同等的保护地位?它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发掘故事?下一步的保护计划又是什么?记者第一时间与安吉县文物局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龙山遗址考古领队田正标取得了联系。
从东周到两晋时期
“安吉龙山古城遗址是江南地区保存完好的郡县级城址,由中心城址、外围护卫的小型城址、人口稠密的大型聚落、普通中小型遗址、窑址、古墓群等众多相关联的要素组成,覆盖面积30多平方公里。”田正标介绍说,正是这份难得的大遗址格局,让他自2001年开始参加古城考古工作以来,在当地一待就是15年。
龙山古城遗址分两部分:古城遗址和龙山越国贵族墓群。城址位于安吉县城以北约15公里的递铺镇古城村,背靠龙山山脉,面向笔架山山脉之间的平川之上。城址平面近方形,四周有底宽20多米、残高3米至6米的土筑城墙;城墙外一周有护城河;城内东西600米、南北550米,城内部分面积33万平方米。遗址处于东有苕溪,西北有沙河的优越地理环境中,是早期越国的重镇和秦鄣郡郡治,系长江下游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也是迄今已知太湖南岸及浙江地区同时期保存最好的越国城址。
如今,城址地表尚能清晰地辨认出城址、城墙、护城河等遗迹。
龙山越国贵族墓群位于城址南侧。在9.2平方公里范围内,现存明显隆起的土墩268座,其中土墩底径在30米以上的大型墓20余座。根据区域内部分遭盗挖的古墓及抢救性发掘情况显示,该墓葬群的年代为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
龙山古城遗址历经东周、秦朝、两汉、两晋,跨度长达六七百年,已考古出土印纹陶器、原始瓷及建筑构件板瓦、铜瓦、瓦当等大量春秋战国至两晋时期的珍贵文物,文化更迭频繁、内涵丰富。
浙江古越文明之光
安吉龙山古城遗址是继良渚遗址之后,浙北西苕溪流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浙江古越文明之光。这里可考据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2300多年前,是国内除绍兴外,另一个研究越文化的重要基地。
2013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第七批双“国保”单位。2016年3月,国家文物局在安吉召开高层次专家考察论证会,认为安吉龙山古城遗址、良渚遗址是浙江省古罗马时期(春秋战国)和古埃及时期(新石器时代)两个世界文化时代的重要遗址代表,其历史地位具备国家级大遗址条件。
古城四周是土筑城墙,水的冲刷影响很大。“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江南地区,能保存完整是非常难得的。”田正标说。
筹建考古遗址公园
安吉龙山古城城址的发现并非偶然,在清同治版《安吉县志》的县域图中就有记载,县志称之为晏子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文物部门根据县志调查并发现了这个遗址。
“2001年,我们在城址内小面积发掘200平方米,主要了解城内文化堆积,发现堆积厚度有2米左右。根据各地层内的出土文物判断,遗址经历了从战国至汉晋长达六七百年。”田正标介绍说,2002年对城墙进行解剖,了解城墙堆筑情况。根据两次发掘,基本判断城址始建于战国,沿用至汉晋,早期为越国西境一座边城,秦汉时期是鄣郡的郡治,汉武帝元封二年后为故鄣县县治……至于这座越国城址在当时承担什么样的功能,现在还不好说。
2006年开始安吉五福楚墓发掘,2007年上马山墓群发掘,2011年开始,安吉古城考古研究开始作为国家文物局批复的课题项目系统开展工作……
从一个城址、几个墓群,到发现城外还有配套的其他遗址,包括用以护卫的小城、人口密集的聚落、官府营建的夯土建筑、普通的村落、烧造陶瓷器的窑址……惊喜连连。
但也有遗憾。让田正标至今难忘的是2006年12月五福楚墓发掘到底时,发现大墓被盗,墓内的丝织品腐烂成泥,让他痛心疾首。
目前,针对安吉龙山古城遗址范围内的八亩墩大墓的考古发掘正在进行,这是我省近20年来继绍兴印山大墓后的重大考古发掘项目。
据悉,八亩墩及其周边地区近8平方公里范围是安吉历史文化遗存等级最高、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也是太湖以南区域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探索古越文化起源和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块。
未来,这里将建成集展陈、保护和越文化学术研究于一体的安吉古城考古遗址公园和安吉古城考古保护中心。安吉县文物局副局长程永军说:“将来,我省各时期的考古发现都可以在这个保护中心内得到集中展示。”
至于本次入围国家大遗址保护规划的意义,安吉县文物局局长王灵君表示:“对系统的考古工作,对遗址的研究、保护和利用都能提供更好的保障,也能提升遗址的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保护。”